-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品德心理PPT
他出生于1979年2月13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西部长大。他是土生土长的挪威人,曾在商业学院修习商业管理,后居住在挪威东部开办农场,从事农产品生意。布雷维克单身,兴趣是健身和打猎,也喜欢玩电玩,如《魔兽世界》 、《决胜时刻:现代战争2》。 他出生于1979年2月13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西部长大。他是土生土长的挪威人,曾在商业学院修习商业管理,后居住在挪威东部开办农场,从事农产品生意。布雷维克单身,兴趣是健身和打猎,也喜欢玩电玩,如《魔兽世界》 、《决胜时刻:现代战争2》。 榜样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很大 言传不如身教 榜样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 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如年龄、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 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都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 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知识链接: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间接强化即儿童看到他人成功或受赞扬的行为,他也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而如果看待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就是达到自己设立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知识链接: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在 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 他认为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倾向做出更大努力。班杜拉指出 了四点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的唤起,这四方面的内容影响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时也对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唤起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对教师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动机的研究中颇受关注。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艾森伯格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亲社会道德理论。 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满足自己利益和满足他人利益的双趋冲突。 例如,一个城镇的居民必须在是否与另一个城镇遭受洪水灾害的灾民分享食物之间做出选择,一个人必须在帮助一个遭抢劫的妇女和保护自己之间做出选择,等等。 在亲社会两难情境中,故事的主人公是惟一能提供帮助的人,但助人就意味着自我牺牲。这种助人行为是“职责以外的行为”,它高于一个人正规的责任、源于公平考虑的责任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艾森伯格认为,在亲社会两难情境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这也正是亲社会两难情境与科尔伯格的两难情境的区别。 据此,艾森伯格提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五个阶段: 享乐主义的推理; 需要取向的推理; 赞许和人际取向的推理; 自我投射性的疫情对立;过渡阶段; 深度内化推理。 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存在一定差异,但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1、品德发展阶段论的跨文化研究 李伯黍 研究我国4-11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 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 中国儿童特点: 4岁儿童开始作出较多独立道德判断 7岁儿童主观性判断明显发展 9岁儿童主观判断已基本取代客观性判断 * (二)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 林崇德 《品德发展心理学》 品德发展条件: (1)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 (2)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 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分为六个年龄段 其中关键期为: 2.5-3岁 5.5-6岁 小学三年级 初中二年级 * 2、关于品德发展的新探索P207 本章主要结构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第二节 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学生品德的发展 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 第三节 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 * (三)可逆阶段(8-10岁) 对权威不再绝对服从,规则也非不可改变 规则是同伴之间的共同约定,用以保障共同利益,因此,规则可以改变。 单方面遵从权威发展为相互遵从规则 在规则面前同伴关系是“可逆关系” 我要求你遵守,我也得遵守 以是否公平评判行为好坏 公平 好行为 不公平 坏行为 * * (四)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道德观念发展倾向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即承认真正平等,根据具体情况给出恰当处理 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其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 * 评价 对偶故事法 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及阶段理论 开创现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