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镇煤矿六大系统改造的设计方案
前 言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等文件要求,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在建设过程中已建立了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根据文件要求2013年6月底之前需要建立紧急避险系统,对现有“五大系统”近一步完善。
一、设计依据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件“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2.《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煤矿提供的初步设计资料、地质资料、生产资料和现场收集的有关资料。
二、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基础保障能力,推进煤炭工业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
2.设计以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为主,同时对矿井已建立的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设计在现有其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规范、规定等进行完善设计。
3.根据矿井开采现状、采掘接续、工作面位置、井下人员分布及矿井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合理建设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
三、主要技术特征
1.建立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井下设置两个采区临时避难硐室和一个自救器存放站。在避难硐室内设计有供氧系统、过滤降温除湿及供水系统、压缩空气幕及压气喷淋系统、供电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视频系统、个体防护装备和辅助设施。
2.矿井新增1套KJ262煤矿信息救援及辅助系统。
3.在矿井已有各大系统的基础上完善矿井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讯联络系统。
4.本矿“六大系统改造设计方案建设投资2780.51万元,其中:矿建工程126.47万元;土建工程8.19万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1976.36万元;安装工程669.49万元。
矿井概况
一、
(一)地理位置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煤矿位于XX县北西46km,东邻察尔齐煤矿,西接温巴什煤矿,行政区属XX县铁列克镇管辖。中心地理座标:北纬42°03′20″,东经81°33′42″。井田距XX县城46km,西距阿克苏约190km,柏油公路直通县城,交通方便。
(二)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1.井田地层
矿区位于铁列克富煤带的中段,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上一中三叠统米斯布拉克群(T2-3ms),下侏罗统塔里奇克组(J1t)、阿合组(J1a),中侏罗统阳霞组(J2y)以及第四系残坡积物和冲洪积物。
矿区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上~中三叠统米斯布拉克群(T2-3ms)厚299m。
该组为非含煤地层,上部为灰绿色粉砂岩夹炭质泥岩(页岩),中部为黑色、灰绿色炭质泥岩夹叠锥灰岩,下部为灰白、灰绿色含砾砂岩,局部夹砾岩透镜体。
该群与下二叠统塔里奇克组(J1t)整合接触。
(2)下二叠统塔里奇克组(J1t)厚130.07~168.82m
塔里奇克组为矿区含煤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二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①第一岩性段(J1t1)厚42.99~74.91m
为一套含砾粗砂岩、细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 煤层的沉积旋回,本段顶部Ⅳ13煤层与上覆第二岩性段粗砂岩为界,整合接触,底部以含砾粗砂岩与米斯布拉克群炭质页岩整合接触,本段含Ⅳ13装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在本井田已分岔为二层煤,上层煤为Ⅳ13-1:,下层煤为Ⅳ13-2,上下煤层之间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平均厚6.41m。
②第二岩性段(J1t2)
该段为一个粗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煤层的沉积旋回,该段底部砂岩发育板状斜层理,本段中含12层煤,其中Ⅳ1煤层厚度稳定,其余煤层不可采,本段以Ⅳ1煤层与上覆阿合组为界。
(3)下侏罗统阿合组(J1a)
分布于矿区南部,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砂岩夹细砾岩。斜层理发育。
(4)第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