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理论体系及思维特点.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理论体系及思维特点

* * * * * *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经络学说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通行气血阴阳 感应与传导 调节机能活动 经络学说 经络的基本功能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思维特点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药性理论 清·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四气 五味 升降沉浮 归经 毒性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药性理论 --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四气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臊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难改易,姑从旧尔。--李时珍 四气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药物的性能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人体产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 药物的四气,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药性理论 四气 感受风寒,可见“恶寒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等寒证症状;紫苏或生姜煎汤服用后,发汗,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说明紫苏、生姜药性温热 发生疔疮、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舌苔黄等热证症状;金银花、菊花等治疗见效;说明金银花、菊花药性寒凉 温热药-多数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寒凉药-多数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药性理论 四气 药性理论 五味 辛:能散、能行 甘:能补、能缓、能和 酸:能收、能涩 涩:收敛、固涩 苦: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 淡:能渗、能利 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食之味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 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葛根:口尝无辛味,但能解表散邪—辛 皂角:口尝无辛味,但有消痈散结作用 磁石:口尝无咸味,因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之中属水与咸相对应 药性理论 五味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势 药性理论 升降沉浮 升—上升 降—下降 浮—发散 沉—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向内,向下)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病位在表者—宜发散而不宜收敛:表症须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以发汗解表;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 药性理论 升降沉浮 病势上逆-宜降不宜升: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 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久泻脱肛,当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归经—药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作用明显,而对其他作用较小或没有 药性理论 归经 龙胆草—归胆经,能治疗胆的病症 藿香—归脾、胃二经,能治疗脾胃病症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药物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疾病为依据确定的 味酸—能入肝 味苦—能入心 味辛—能入肺 味甘—能入脾 味咸—能入肾 药性理论 归经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药性理论 毒性 砒石 (红砒、白砒)、砒霜、生川乌、红升丹、生马钱子、生甘遂、雄黄、生草乌、红娘虫、生白附子、生附子、水银、生巴豆、白降丹、生千金子、生半夏、斑蝥、青娘虫、洋金花、生天仙子、生南星、红粉、生藤黄、蟾酥、雪上一枝蒿、生狼毒、轻粉、闹羊花 是药三分毒 以毒攻毒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药物的阴阳: 阳—热、温;辛、甘、淡;升、浮 阴—寒、凉;酸、苦、咸;降、沉 药性理论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思维特点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思维特点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整体思维 直觉思维 取象类比 思外揣内 思维特点 整体思维 中医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天人同构”的思想 中医思维特点就是把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直觉思维 思维特点 直觉思维: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有时还伴随着称为 :“顿悟、灵感”的特殊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是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特点:整体性、直接性、非逻辑性,不是靠逻辑推理,也不是靠思维空间、时间的连续,而是思维中断时的突然领悟和全体把握 庄子的“心斋”、“坐忘” 理学家的 “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强调 “思”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病因描述,风邪为 善行数变”,“风性主动”;寒邪为“收引”、“凝滞”;暑郓为 炎热”、“升散”;湿邪为 重”、“粘滞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