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传记课件(徐雁教授).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传记课件(徐雁教授)

本书记录了作者与王蒙半个世纪多来伴随着时代风云的生活细节。她说,“我们不会忘记最初的相识,它决定了我们的一生,并用这一生证明:人需要爱,没有爱的人生是沙漠里的人生,是难以忍受的”,“我和王蒙风里来,雨里去,云里飞,地上走,50多年来始终在一起,彼此不曾分开”,“我和王蒙走过的路,每道坎坷,每个关卡,生活中的苦与乐以及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微小得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并表示自己喜欢这些无声无息不起眼的“芝麻”和“石子”,因为正是它们构成了“我生命的全部”和“真实的人生”。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九、陶钝《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 7 陶钝《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 陶钝(1901-1996) 原名徐宝梯,字步云。当代作家、曲艺研究专家。山东诸城人。早年就读于观海小学、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 著有长篇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短篇小说集《上升》,论文集《陶钝曲艺文集》,中篇小说《小鬼的故事》,长篇说唱本《杨桂香鼓词》,传记文学《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散文《沂蒙探亲记》等。 《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讲述了作者自山东至北京的求学历程,抗战时期的教学抗日经历,对贯穿终生的文学曲艺创作生涯也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十、郑碧贤《郑泽堰——民国县长郑献徵传奇》 8 郑献徵先生(1900-1969年) 在民国时期,郑献徵先生担任过四川省三台县县长,在抗日战争初期,他捐出祖产,带领民众兴修水利,完成170年未能修成的堰渠,缓解了旱情。被当地背兴敬称为“郑泽堰”,半个多世纪来一直灌溉着三台大地,被称为“流动的古迹”。 《郑泽堰:民国县长郑献徵传奇》 作品再现了郑献徵可歌可泣的人生遭际:由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步入官场,担任川北“贫困县” 三台县县长后,卖掉祖产,捐资兴修成功后被冠名为“郑泽堰”的水利工程;训练青壮年乡民,动员参加“中国远征军”;支持建造拦截日军飞机的国军空军机场;接纳并安置了流亡的东北大学…… 三联书店2012年9月版 本书作者郑献徵之女——郑碧贤 全书十五章,依次为《百年日记》、《初识郑泽堰》、《成都记忆》、《“七六”之后》、《四海为家》、《雾都重庆》、《后方要塞》、《东大入川》、《蒋介石以川为乡》、《自贡市,一座很特殊的城》、《崩溃的催化剂》、《再访郑泽堰》、《古堰交响曲》《故乡是神圣的》、《永恒的丰碑》。书前有郑献徵日记本等数十幅来自其家藏或当地档案馆所收藏的老照片,从而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和风貌。 十一、刘德伟《一粒珍珠的故事》 9 刘德伟女士《一粒珍珠的故事》 刘德伟是中国第一代社会工作者,几乎经历整个上世纪中国社会的跌宕起伏。 刘德伟(1912-2005) 抗战时期,刘德伟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讲社会方面的内容,学生妇女参战情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刘德伟女士出生于武汉一个清贫俭朴的政府官员家庭,十七岁时受洗,成为基督教徒。因家里财力不足,只得依靠武汉圣公会的贫寒大学生助学金贷款,完成了1931年开始的在燕京大学的英国文学学业。 在九十五岁高龄时,她以一份宁静的心态,记录了自己在1912—2004年时空中的不平凡经历。书中详尽地回忆了她的童、少女生活,出国与归国,在上海从事社会救济工作和以后的坎坷人生经历,文笔流畅朴素,故事真实感人。 十二、张曼菱《中国布衣》 1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本书以纪念其父亲以及与父亲有着类似经历的一批中国旧知识分子的艰难生活经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学”)的对他们的深刻影响,以及所形成独特的人文风格和人格魅力。 “中国布衣”,张曼菱给出的定义是:“布衣者,民间神髓,尘世高蹈者也;特立独行于帝阙与儒林之外,有名无品,无位有尊。任凭围剿放逐,依然拒绝趋奉,孤怀宏视,卓然自拔于贩夫走卒,政客泼皮,以及一切流俗者。布衣者,仕宦之外的文化人、知识者的自我称谓。” 张曼菱回忆亡父之作——《中国布衣》 张曼菱,出生于1948年,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 张曼菱女士在母校北大未名湖畔的旧影 张曼菱女士的简要经历和主要成就 青年时代曾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当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饮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成为一代人心灵的丰碑。 作为“西南联大”的史料抢救者与研究者,其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深得海内外联大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