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八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ppt

全国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八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八赏析新闻写作技巧课件

* 课案2 赏析新闻写作技巧 根据新闻的文本特征和高考设题角度,新闻的写作技巧一般从以下方面设题: 1.新闻真实性方面的技巧。即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新闻技巧的巧妙性。既包含新闻的结构方式技巧的巧妙,也包含在构建这些结构方式时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巧妙。 3.新闻材料的详略技巧。即安排新闻的诸多事实时怎么处理的技巧。 考点1 分析新闻真实特色 考点解读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相似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首先,所报道的具体事实要准确无误,五个“W”要完全真实可靠,不可虚构、捏造。其次,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被概括的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解题指津 分析新闻真实性的题型,重在认识作者如何再现新闻情境。解答此类题型,需要从作者创作的角度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1.再现采访过程; 2.再现现场情形; 3.选用叙述人称; 4.处理细节描写; 5.运用新闻数据。 典题引路 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完成后面的题目。 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辨。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没过脚面。晚上8点4分,南澳全镇停电。 (节选自《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 问题:说说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报道真实性的。(4分) ? ?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了解思维的切入点,也就是新闻的真实性需要从哪些角度切入回答。选用叙述人称,描摹具体过程,大量使用精准数据都是为了突出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答案:从三个方面来突出新闻的真实性:①记者的采访经过;②对新闻现场客观真实的反映;③准确的数据。 考点2 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 考点解读 详与略,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技巧,即安排新闻的诸多事实时怎么处理的技巧。新闻中的哪些材料该详写、哪些材料该略写,详略处理的目的是什么等都需要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解题指津 分析新闻材料详略的题型,重在认识作者如何区分主次,打造新闻重点。解答此类题型,需要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思考: 1.材料选用角度是否不同; 2.材料间的联系是否构成层进; 3.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4.能否有力表达主题。 典题引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追寻青藏铁路精神 唐 宋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之际,上千名中外记者踏上吉祥的天路,去掀开神山圣水的神秘面纱。一位在美国定居的华侨特意飞回祖国买票,她要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坐首趟列车翻越昆仑山,去感受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旅程。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河源昆仑,是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情结和象征。在绵延五千多年的浩瀚历史中,很多朝代都曾探源三江源,这种历尽艰险的探索,是对地理方位的考察,对神话传说的验证,更是对民族之根的探求,对理想精神的追寻。 “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口号中,人们看到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面对生命禁区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面对技术更复杂,条件更恶劣,保障更困难,任务更艰巨的严峻考验,十万筑路大军没有退缩,没有气馁,用长达五年的艰苦奋战,改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酷。”铿锵有力的宣言,以苦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在十万筑路大军中,有眼睛肿得睁不开依然坚守岗位的隧道工程指挥者,有在昆仑山地震时冲进隧道与塌方作抗争的班长,有放弃国外高薪的工作机会选择青藏线的大学生,有参加过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老铁道兵”的儿子,有接到孩子的电话就忍不住流泪的母亲……这些无私奉献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怎不让人由衷赞叹,感佩不已? 问题:《感动中国》给“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中写道“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本文为什么没有详细写“建设者”如何呵护生命?(4分) ?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