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治未病课件PPT
中华国粹——中医 2012级中医班 茆 春 阳 201203105017 中医起源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中医的发展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中医主要治疗方法 中药 针灸 拔火罐 望闻问切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黄帝八十一难经—中医理论著作,旧题秦越人撰,约成书于东汉以前。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中药著作,约成书于西汉以前。 伤寒杂病论 —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已佚。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 中医治未病 中文名称:治未病 英文名称: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起源 “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 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医学”。KY3H健康保障模式是“治未病”工作开展的落地平台 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治未病-基本原则 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中心或体检站,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定期体检,“辨病”与“辨体”相结合。开发“体检-预防-保健-诊断-治疗-体检-康复”为一体的环式治未病保健诊疗链,建立完善的体检资料数据库,动态观察和规范管理,定期开展随访和健康教育。定期体检内容不但包括身体疾病、心理疾病、中医体质类型和亚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疾病微征”或“隐态”,且利于早期逆转,恢复健康。通过体检,及早发现并防止疾病传变。 2.重视先兆截断逆转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如对中风的潜证“无者求之”的早期治疗,如出现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阻滞,予活血通络之丹参、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若见眩晕则予平 肝熄风之钩藤、天麻、石决明、菊花等,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治中风于未发之时。对一些反复发作,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过敏性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