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梳理PPT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梳理1,2章 教材内容 第一章是总起,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的结构特征,展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背景。 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分论部分,分别介绍了大气、水、 地质地貌等基本自然地理要素。 各章节知识结构: 第一章知识结构 太阳对地球 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圈层 结构 宇宙中的地球 行星地球 1、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 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 主要特点。 第一节 在宇宙中 的位置 太阳系 普通行星 存在生命 的行星 宇宙中的地球 不同级别天体系统 地球在不同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与其它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与其它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地球上有液态水 适中体积质量、吸引大气 大气适宜生物呼吸 与太阳距离适中 适宜的温度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提供能量 活动影响 直接提供光热 满足人类能源需要 影响:通信、“磁暴” 极光、自然灾害(可能) 太阳大气分层 光球:黑子活动 色球:耀斑活动 间接提供化石燃料 提供自然物质运动力 第二节 光球、色球、日冕 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形成 黄赤 交角 决定 太阳直射点 的纬度变化 造成 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影响 确定 各地所得能量 的季节变化 四季 23°26′N 23°26′S 23°26′ 昼夜长短 昼=12小时 昼=12小时 昼12小时 昼12小时 以北半球为例 昼最长 昼最短 昼渐长 昼渐长 昼渐短 昼渐短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例1] 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 甲 乙 A B C D ① ② ③ ④ ⑤ a b c [例2] 甲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乙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 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月22日 (1)甲图中A、B、C、D表示二分二至日的地球位置,A位置的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乙图中太阳直射点位 于___________(填数字)。 (3)甲图所示的地理位置中,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填字母)。 ④ C (4)甲图中A→B时段,江苏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特点是 ,昼长变化特点是 。 (5)形成乙图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的存在。 逐渐变大 逐渐变长 黄赤交角 内部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 划分界面 各圈层组成、特点 各圈层物质组成及特点 各圈层及相互关系 第四节 第二章知识结构 地球上的大气 全球气候变化 冷热不均 引起大气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常见天气系统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水平运动 受热过程 主要热源 高空大气运动 运动原因 结果: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产生原因 运动方式 近地面大气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地球不自转 地表均一 地球自转 地表均一 不是唯一因素 形成不同气候 气压带和 风带形成 对气候影响 地球自转 地表不均一 第二节 假设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实 际 高低气压中心 常见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 高低气压与天气 锋的形成 锋的特点 锋的类型与天气 什么是高低气压 高低气压气流运动特点 高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在不断 变化之中着 气候变暖影响 适应对策 事实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水循环影响 近代气候变化特点(全球与区域) 海平面升高 农业生产影响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调整生活和生产模式、适应气候变化 第四节 原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