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药学基础PPT
15.2.2 八纲 表里 寒热 虚实 阴阳 相兼、夹杂、转化、假象 证 含义 表里证 概念 特点 症状 治法 表 病位浅 病情轻 体表皮毛、经络受邪,病轻 起急程短 恶寒、发热、头痛、苔薄、脉浮 “汗” 里 病位深、病情重 脏腑、气血、骨髓及体内经络病变的总称 起缓程长 依寒热虚实脏腑不同而不一 温清消补等法 表里辨证 第十五章中医药学基础 15.1 中医基础理论 15.2 四诊八纲 15.3 中药学基础知识 15.1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 15.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阴阳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 脏腑学说 15.1.1 基本特点 整体观 人本身 形体—五脏(六腑)—精神 生理、病理的基础 以经络沟通和联系 人与自然 人体生理、病理与四季、 昼夜、地理、居处等相应 阴阳的特性 阳 事物动态、活跃、刚强等面的属性。 阴 事物静态、沉寂、柔和等面的属性。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用于治疗 用于诊断 说明病理变化 说明生理功能 说明组织结构 大体部位 内脏 阳气阴精、功能物质对立统一平衡 四诊资料分阴阳 辩证分阴阳 确定治则 实则泻之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虚则补之 补阳、补阴、阴阳同补 选药 温热为阳,寒凉为阴; 辛甘为阳,酸苦为阴 阴阳失调 平调 阴阳 说明病理变化 发病 阳气、阴精正虚 阳邪、阴邪邪胜 病理 偏盛 阳盛阴病,阳盛则热 (实热) 阴盛阳病,阴盛则寒 (实寒) 偏衰 阳虚阴寒内生 (虚寒见外) 阴虚亢阳内生 (虚热内热) 两虚 阴阳互损导致 转化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离绝 死亡 阴 阳 失 调 五行 (狭)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广)即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 将自然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 以五行属性和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的相互 关系及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理论。 五行 学说 五行归类示例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音 五时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声 角 平旦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 徵 日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汗 笑 宫 日西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商 日入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涕 哭 羽 夜半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唾 呻 经络 经络 学说 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运行气血、 联系各脏腑组织官窍的通路 中医研究阐明经络系统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与脏腑间相互关系学说 15.1.3 经络学说 阴经行于内、阳经行于外;分别位于前、中、后 手太阴肺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小肠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足厥阴肝经 十二正经名称及流注次序 15.1.4 脏腑学说的概念、特点 脏象 脏象学说 指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 及病理变化的外在征象 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征象, 来研究内在的脏器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的中医学说 五脏及功能 心 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其志 在喜,开窍于舌,其液在汗。 肝 藏血,主疏泻,开窍于目、其液 在泪,主、筋,其华在爪。 脾 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开窍于鼻、喉为门户, 外合皮毛。 肾 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壮、 老、已,主骨、生髓、通于脑, 主水, 主纳气,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和前后两阴,司二便。 脏腑之间的关系 心 心与小肠 经络相连、病理互为影响 血液生化与运行 心主血、脾生化与统摄 心阳温煦脾运 心与脾 肾与心 水火阴阳关系 称“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生理) “心肾不交” “水气凌心”(病理) 精血关系 精血互生 精虚血少并见 神志关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