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培训PPT.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敏灸培训PPT

规律八、 探敏取穴施灸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1.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脾虚型胃电节律紊乱临床疗效观察 举例: 表明热敏化腧穴灸的临床疗效优于辨证选穴灸(非热 敏化腧穴灸)。 治疗前症状积分 治疗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胃电正常频段百分比 治疗后胃电正常频段百分比 热敏化腧穴组 2.11±0.24 1.05±0.18 42.87±12.33 60.32±7.29 辨证取穴组 2.28±0.21 1.61±0.28 40.54±10.33 48.45±5.47 2. 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内治疗前后PRI、VAS、PPI积分比较 组别 时间 ±SD PRI VAS PPI 热敏化腧穴艾灸组 治疗前 9.39±4.65 76.06±14.97 3.21±0.96 治疗后 1.55±1.33 △△ ** 14.67±13.15 △△ ** 0.82±0.64 △△ ** 针+罐+TDP组 治疗前 8.40±3.46 67.75±17.24 3.05±0.83 治疗后 4.65±2.25 ** 41.40±14.76 ** 1.95±0.69 ** 注:△△ 与对照组治疗后分值比较有显著差异,** 组内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两组患者痊愈率、显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天数比较 3.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明显优于辨证选穴(非热敏化腧穴)灸疗法。 治疗前症状积分 治疗后症状积分 显愈率 P 治疗组 41.90±10.62 83.14±9.30 80.95 % P<0.01 对照组 43.16±11.34 65.58±13.14 21.05% 规律九: 经气所过,主治所及;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规律十: 基于上述腧穴热敏化新规律,发明了探敏取穴、辨敏施灸的新灸法。 新灸法是基于热敏化腧穴热刺激以激发经气运行的一种新疗法: 调定灸态 确定灸位 选择灸法 施足灸量 关键操作技术: 调定灸态:灸态就是艾灸时的状态,它包括环境、患者和医生三方面因素。概括来说就是静、松、匀、守四个字。 静:静是指环境安静,心神安静。患者和医生都必须保持心神的安定宁静,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经络感传。 松:松是指患者肌肉的放松。使机体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有利于激发经络感传。 匀:匀是指患者呼吸匀而慢。均匀的呼吸有利于调整机体内环境,有利于增加机体反应的敏感性。 守:守即是意守施灸点。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患者应意守施灸点以利于经络感传的发生,二是指医者必须将艾热固守在热敏化穴上。 确定灸位 灸位是指艾灸施术部位,是辨敏取穴新灸法的技术关键。 热敏化穴是辨敏取穴新灸法的最佳作用部位。 选择灸法: 艾条悬灸法是辨敏取穴新灸法的最佳灸法,运用这种灸法能充分激发经气的感传活动,从而达到开通经络的目的。 具体灸疗手法为: 先回旋打基础 继雀啄激经气 再温灸通经络 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单手双点灸 双手双点灸 回旋灸 雀啄灸 循经往返灸 温和灸 三角灸 T形灸 单点灸 双点灸 三点灸 悬灸 热敏灸简介 江西热敏灸的特点: 1、规模大:江西省中医院各科室都在使用;江西省48 家市、县中医院针灸科在使用,全国27个省 市医院在使用。 2、内涵深:江西热敏灸是在一项源于《内经》、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提高疗效的全新灸疗理论指导下的艾灸新疗法。 3、疗效好:经全国98家医院临床应用证明:热敏灸对20多种疾病的疗效明显提高,一致认为:小艾条、新疗法、大天地! 规律二: 腧穴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一种新类型;腧穴热敏化的特征是:当受到艾热刺激时呈现喜热、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奇异现象; 1、透热: 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