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机氯农药DDT-1
有机氯类农药 ——DDT 参考文献 [1]. 农药化学 [2]. 彭志源.中国农药大典. [3]. 吴文君.农药学原理. [4]. 李孟楠,雷磊,刘欣.DDT毒性及毒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绿色科学,2011,(10):114-116. [5]. 洪青,蒋新,李顺鹏.微生物降解DDT研究进展[J].土壤,2008,40(3):329-334 [6]. 陈丽蓉,严志辉,陈小罗,易晓明.江国防农药DDT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123,125. [7].魏峰,董元华.DDT引发的争论及启示[J].土壤,2011,43(5):698-702. 提 纲 有机氯杀虫剂的特征 DDT的发展史 DDT的理化性质 DDT的毒性研究 DDT的代谢和降解 DDT的蓄积 有机氯杀虫剂的特征 1.大多数品种合成原料易得,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2.杀虫谱广,残效期长,特别适合防治棉蛉虫、蝗虫及地下害虫等; 3.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滞留时间长,易造成环境污染; 4.水溶性很差,脂溶性强,可通过食物链在动物体内富集,对人类健康带来隐患; 5.害虫、害螨易对有机氯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目前许多品种已被禁用,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停止生产和使用DDT和六六六等。目前只有甲氧滴滴涕、三氯杀虫酯及硫丹等少数几个品种仍在使用。 DDT的发展史 1874年德国化学家欧特马·勤德勒首先合成了DDT,之后的 65年无人问津。 1930-1940年代,世界农林害虫日趋严重,蚊、蝇、虱等害虫猖獗,并导致疟疾、霍乱、斑疹、伤寒等多种疾病流行,对人类构成极大威胁。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缪勒首先发现DDT可以作为杀虫剂使用,而且DDT符合了当时杀虫剂的许多理想指标:杀虫谱广、药效强劲持久、生产简单、价格便宜……经过几年的有效杀虫后,DDT直接使用在了人体上。1948-1970年DDT控制了疟疾和脑炎病的传播,挽救了5000多万人的生命。此外,在防治农业害虫上DDT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DDT被誉为“万能杀虫剂”而风靡全球,其产量和销售急剧增长。 DDT的发展史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发表了《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大规模的唤起了公众的环境意识,成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宣言书。 DDT的发展史 2006年之后是DDT的第四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回光返照但却走向消亡的阶段。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9月15日推荐更广泛地室内滞留喷洒DDT来防治疟疾,再一次引爆了国际社会关于是否应该使用DDT的争论。 2008年2月,乌干达政府在北部地区实施室内喷洒DDT计划以抗击疟疾传播,当地农民与环境保护主义者以污染环境和影响农产品质量为由向乌干达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被驳回。因为科学实验可以证明,安全剂量的DDT不会使人致癌,一位生物学家曾多次直接饮用DDT,居然活到85岁,几十年前参加实验的志愿者每天口服半毫克持续一年而无致病记录。《寂静的春天》中描绘的环境所蒙受灾难的真正元凶,不是DDT本身而是人类的滥用。 DDT的理化性质 滴滴涕(DDT) : 英文名称:2,2-bis(4-Chlorophenyl)-1,1,1-trichloroethane 别 名: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即p,p’-DDT); 分子式:C14H9Cl5; 外观与性状:DDT化合物所有异构体都是白色结晶状固体或淡黄色粉末,无味,几乎无臭; 稳定性:DDT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分解。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其分解。当温度高于熔点(108~109℃)时,特别是有催化剂或光的情况下,p,p‘-DDT经脱氯化氢可形成DDE; 主要用途:用作农用杀虫剂,广谱。 DDT的毒性研究 DDT属中等毒性,但其残留若超过一定数量,食用后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对于DDT残留的检测至关重要。 1.1 急性毒性 人若摄入DDT,轻者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等;重则出现抽搐、癫痫、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入眼可导致红肿、流泪,甚至失明。 DDT的毒性研究 DDT具有中等强度的急性毒性,对鱼类的急性毒性效应最强,对两栖动物次之,对哺乳动物最弱,幼体忍耐性弱,成体忍耐性强,且不同种属之间差异较大。 DDT的毒性研究 1.2 内分泌干扰活性 大量动物实验表明:DDT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属于环境雌激素。它能干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从而导致生殖系统的病变以及生殖功能的障碍和衰退。其中,o,p’-DDT的雌激素活性最为强烈,Edmunds等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