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人际价值观的探索性与验证性研究.doc

大学生传统人际价值观的探索性与验证性研究.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传统人际价值观的探索性与验证性研究

大学生传统人际价值观的探索性与验证性研究 张苹平 张进辅*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 研究选取传统谚语、俗语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语句编制成传统人际价值观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传统人际价值观的维度。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理论构想的拟合性。探索性因子分析中,一阶因子分析抽取了14个因子,对14个因子进行二阶因子分析又抽取了人际道德、人际亲疏性、人际防御、人际智慧4个主因子。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建构了一个含有人际道德、人际亲疏性、人际防御三个主因子的模型。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对三个主因子的模型进行修正,使之分别含有4个、3个、2个次因子,经检验,模型的拟合比较良好。 关键词 传统人际价值观,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 前言 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讲究人际关系(也就是所谓“人情世故”)的重要性。而支配我们进行人际交往的行为模式的动力就是我们的人际价值观。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特别是青少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格是无法脱离人际关系而独立存在的。而制约人际关系发展的就是人际价值观[1]。不同的人际价值观指引了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结果。人在社会中,耳濡目染,逐步将所属社会或群体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反射到个性体系中,经过内化而成为自己的价值观。人际价值观也是如此[2]。由于当今社会,东西方交流密切,价值观毕竟会既有传统性的成分和现代性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多年,对人际价值观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的影响非常深远,本研究想要考察的就是是传统人际价值观的结构。 1.1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提出 传统人际价值观(traditional interpersonal values)是人际价值观的成分之一。人际价值观(interpersonal values)一直都是一个研究颇为贫乏的领域,因此给予人际价值观确切定义的前人文献很少。黄蓓(1994)认为人际价值观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人)对交往客体(人)及其属性(如品质、气质)与满足交往主体需要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的观念系统[3]。李宁宁(1997)认为人际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人际关系价值的看法与信念,并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两大类: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4]。喻永红(2002)认为大学生人际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意义、方式、目标等的价值判断[5]。Enneth D.Locke认为人际价值观是个体或社会偏爱的某种人际行为模式或人际终极状态[6]。李儒林(2004)认为人际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为标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对交往客体及其属性(如能力、性格、志趣等)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的观念系统[7]。 至于传统人际价值观的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了。目前只有黄利(1991)做过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探索性研究[8]。黄利也没有给一个传统人际价值观的明确概念,只是笼统的说是人际价值观的传统部分。 *通讯作者:张进辅,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zhangjf@swu.edu.cn 在此,我们定义,所谓传统人际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相传的以儒家经典为主体,融合 佛、道、墨、法等诸家思想的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动力性的人际观念体系。 黄利在研究中抽取了15个因子,分别是:冷漠人情、人际修养、人际关系的自我约束、审人待势、厚待、信用、防人、谨慎、报恩、亲疏、团结、反懦弱、分寸感、谦虚、保守性[8]。但是在每个因子上的题目都比较少,有的因子仅一个题目,这是很不严谨的。而且部分因子命名比较粗糙和欠妥,结构也比较凌乱和驳杂。而传统人际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各因子间交互作用,相互权衡,指引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一个合理的传统人际价值观的结构,并对这个结构做出验证。 1.2 关于传统人际价值观的理论探讨及研究思路 由于人际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动力性,其决定了人的交往动机,许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人们的交往动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交往动机理论,主要包括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和社会实在论[9]。 不过上述三种理论都是欧美国家心理学家根据个人主义文化建构出来的理论,和我们东方国家相比毕竟不可能完全照搬。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际关系,视人为社会集团的一员,强调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系。很看重遵循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准则,也就是所谓的“人伦”。古人提出了“五常”的说法,也就是“仁、义、礼、智、信” [10]。 “仁”是凌驾在一切之上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一般理解为对他人的爱心、恻隐之心,可以看着利他行为的动力。“义”是应当的行为,一般与“利”相对,也就是说是一种思想与行为的正路。其实仁与义都是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准则。“礼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