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7.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学与传统文化7

史学与传统文化7 对巫官文化的覆盖 史官文化特征的又一次变革,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 这次变革,史官不仅在自身的文化因缘上割断了与巫官的联系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多处提到古代流传下来的“传”,如《伯夷列 传》:“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而可异焉,其传曰??”这里所谓的 “其传”,应该是指流传下来的关于伯夷的传记。因此,传记的源头, 显然不是由《史记》开之,而是远在《史记》之前就已有之。 第 37 页 之纽带,而且还实现了对巫官文化的覆盖和替代。至此,产生 于原始时期的巫官,开始退出主流文化的舞台,由他们在漫长 的历史岁月里所积累起来的以“天”、“帝”和“神”为主体 的巫官文化,在史官文化的涤荡下,终于走向了落寞和湮没。 史官文化特征的这次变革,是以史官记录的道德化转向为 契机的。前已指出,对宗庙祭祀和外交聘盟等活动予以文字记 录,是西周史官的职责之一。但是,他们的有关记录是否都具 有后世史学著作中的那种“惩恶劝善”的道德目的呢?前引 《秦本纪》史记中的“民多化者”一句,似乎肯定了这一点。 不过,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得出否定的结论。因为,《秦 本纪》中的“民多化者”一句,显然是后来的史官对保存公元 前年以来有关秦国历史记载的价值之肯定,而不是秦国早 期史官对自己工作的社会效果(道德训化)之基本期望。否 则,“初有史以记事”的秦国最早史官,怎么会预料到发生在 这之后的“民多化者”这一社会效应呢?对西周史官记录的这 种道德化解释,如同后人诠释《诗经》一样,逐渐掩饰了它们 最初的功能。事实上,从《周礼春官宗伯》的有关记载来 看,西周时期史官的有关记录,只具有宗教性的仪礼特征,而 没有任何道德说教的倾向或意图。 对史官文化的道德化解释,并以此来取代其原先的宗庙祭 祀的仪礼特征,开始于春秋时代。《国语楚语下》所记载的 申叔时的一段言论,很能说明这一问题:“(楚庄王)问于申 叔时,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抑恶焉,以戒劝 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德而废幽昏焉,以休其动;教之 第 38 页 《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 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 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 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典训》,使知族类, 行比义焉。,申叔时的这番言论,是针对楚庄王培养太子问题 的提问而发的。在申叔时看来,除了《诗》、《礼》和《乐》 具有“导广显德”的教化作用之外,出于史官之手的《春秋》、 《世》、《令》、《语》、《故志》和《典训》等,也都具有“耸 善而抑恶”、“昭明德”和“明其德”的垂训功能。从现有的 材料来看,申叔时的这番言论,也是对史官文化最早、最系统 的道德化解释。 在申叔时之后,对周代史官文化进行道德化解释,并予以 彻底改造的是孔子。据《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对当时的 史官文化发表过这样的议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这句话中的“史”字,历代注释者 均把它释为历史记载。其实,这里的“史”字,如果训为史官 之史,则更为妥帖。因为史官是宗庙祭祀和丧葬仪式的主持 者,他们为祭祀和丧葬而准备的文字,自然多媚神、媚鬼之 词,总难免华而不实,故而是“文胜质” 。孔子晚年时又说: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 因此他强调:“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 详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页。 第 39 页 , 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也就是说,孔子之所以与史巫殊 归,根本的原因乃在于巫者赞而不知数,史者知数不达德,只 有孔子本人则既知于数,又达于德。正因为孔子对先前的史官 文化持有这种态度,故而他在删订鲁国的编年史著作《春秋》 时,曾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原则:“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诸 行事之深切著明者。” 里,“空言”与“行事”是一对相反 相成的概念,前者指抽象的理论原则,后者则是指具体的历史 事实。由此看来,孔子在删订《春秋》的过程中,删除的主要 是鲁太史记录(即鲁《春秋》)中的那些“文胜质”的成分, 而保存的则“鲁史记”中的有关具体“行事”。 当然,孔子对鲁国太史记录的改造,不仅表现在对其有关 文字的去取上,而且还反映在他对这些记录的道德化解释之 中。据《孟子滕文公下》分析:“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同书《离娄下》亦云:“孟 子曰:‘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 取之矣。,这里所谓的“义”,既可以指“微言大义”,也可以 指《春秋》一书中所包含的道德评判。所以,司马迁在《史 记孔子世家》中发挥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