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doc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许欢 【教学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主要内容、基本功能。 【重点与难点】 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 【讲授提纲】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精”和“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 所谓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具体的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知道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2、具备条件: (1)广泛的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3、实质: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4、与文化传统的区别: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 5、地位: 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 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者“征服”、“让”或者“争”) (一)观念产生的原因 1、中国有着悠久而不间断的农耕文明史 新石器时期:南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米;北方西安“半坡”遗址的小米——中国先民的农业格局。 三皇五帝时期:《周易》记载:伏羲作八卦,神农以《易》作了耜、耒等农具;《史记》记载轩辕时代已“艺五种”(黍、稷、菽、麦、稻);相传是帝尧时的歌谣《帝王世纪·击壤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何有帝力哉!”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代时期的农业文明: 《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史记?周本纪》说周人的祖先公刘“务耕种,行地宜,……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国语· 周语》记载了周王带领文武百官、众多农民在上千亩的田野上一起劳动的场面。 2、农耕文明使“天学”成为第一科学 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使探究天道自然规律成为古人最关心的学问: 1)历代帝王登上帝位第一要务是:“治历明时”。《尚书·尧典》开篇就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夏代遗留文献《夏小正》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月令。这篇文字按十二月的顺序,详细的记载了大自然包括天上星宿、大地生物的相应的变化,形象的反映了上古人民对时令气候的认识。 3)春秋时期,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节气已经确立。 4)秦汉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理论实质: 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显示了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三)作用: 能够得到自然界域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界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界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四)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认识 1、在对待天人关系上,儒家主张“法天而行,天人相谐”。 1)孔子对天的理解和体验: 《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自然界的生命意义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把自然界的山、水与仁、智的德性联系在一起。 孔子曰:“唯天为大,唯舜则之。” 2)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认为人应当秉承天地的精神: 《周易?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 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五)“天人合一”产生的三大学说(PS补充说明) 天人相副说 天人感应(政治)论 天心人性论 (六)道家学说中——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坚强的东西就是最柔弱的东西,最厉害的斗争手段就是不争)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