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自然历史地理-近五千年气候变迁.ppt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1自然历史地理-近五千年气候变迁

5000年气候变迁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在《中国科学》1973(4)刊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进行了卓越的研究. 竺可桢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奉命北上筹建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呕心呖血,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竺可桢提出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考古时期):五帝、夏商 (二)、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物候时期):西周、至两宋 (三)、从公元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方志时期):明清 (四)、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一)、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考古时期) 竺可桢把它称为“考古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加以考证推断的。 西安市附近半坡村的仰韶文化(C14测定约距今5600—6080年前)遗址中,发现獐、竹鼠和貉等亚热带动物的骨骼遗骸; 殷墟 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的河南安阳的殷墟(约前1400—1100年)遗址中,除獐、竹鼠外还发现有象、貘、水牛等的遗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象的记载,如“今月其雨,只(获)象”,“于癸亥眚象,易日”。据闻一多解释,甲骨文中“眚”是打猎的意思。既然把象作为打猎的对象,就说明它不是由外地引进或人工饲养的,而是野生的、自然分布的。 同时殷周遗址出土的象尊和青铜器的象纹,也是当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象已很熟悉的反映。至于历史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象的记载,例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商人服象”,说明商人能够驯养野象。又《孟子·腾文公下》有“周公相成王,诛纣伐奄”,“驱虎、豺、犀、象而远之”。 河南省古称豫州,“豫”字据胡厚宣解释,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象的标志。以上这些都是商代及周初黄河下游有野象活动的证明。 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现代的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亚洲现代的貘,更局限于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 考古学家尹达还在山东历城县一处稍晚于仰韶文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现代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竺可桢氏据此假设五千年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了1—3°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 殷商时代,黄河流域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人民,很重视季节的变化。殷墟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相当阳历3月下种,比现在要早一个月; 位于山东的郯国人每年观察家燕的最初来到以定春分,作为农耕的开始。现在家燕在3月22日(春分日)才到达上海,而山东郯城和上海两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1月的平均温度相差4.6℃,正与上面根据竹子分布区域温度变化的推算是一致的。 (二)、公无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物候时期) 竺可桢把它称为物候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观察气象的仪器,都用人目来看降霜下雪,结冰开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来判断寒来暑往,这就叫物候。 物候时期 根据有关物候的文字记载材料,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短暂的寒冷期 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 3.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 4.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5.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 6.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