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研究.pdfVIP

中草药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研究.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草药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刘天龙1刘钟杰‘郭世宁2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广东省农科集团前沿动物保健有限公司) 禽大肠杆菌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禽病之一.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特点,给养禽业造成了 极大的危害。对于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多采用抗菌药物,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近年来, 大肠杆菌的耐药谱不断扩大,抗菌药物的防治效果下降,且易在禽体内形成残留,影响了人类 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临床实践表明,中草药及中药复方对禽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的防治 效果,并具有残留低、治愈率高、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符合当今社会倡导的绿色养殖的行 业要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就中草药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中兽医学对禽大肠杆菌病的辨证论治 中兽医学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在历代兽医名典中少有对禽病进行辨证,加之禽 类个体小,生理解剖结构特殊,诊断手段受到限制,听诊和切诊不易开展,给辨证论治带来了 一定困难11l。但如果抓住该病的规律,多方面收集病情资料,对该病可以进行有效的辨证论治。 禽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病初禽只精神不佳,采食量下降,部分病禽羽毛蓬乱,拉 白色稀粪,后期呼吸急促,两翅下垂,闭眼昏睡,或离群静卧,重者迅速脱水死亡。剖检多见 肝周炎、心包炎、腹膜炎等病变。 现代兽医学认为该病发病机理如下:自然发病者,病原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凭借 其粘着因子与上呼吸道上皮中互补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侵入呼吸道深部,从而进入血液循环, 引起菌血症,在全身组织内增殖,当动物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产 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而人工感染模型(如肌肉注射攻毒),大量致病菌直接进入 血液,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从而导致发病迅速,病情严重。 有人认为禽大肠杆菌病是湿热壅积肠道的里热症,由疫毒内侵、肺胃热盛、血淤气滞引起, 大肠杆菌侵入禽体后,产生毒素,造成肝脏等脏器损伤,临诊严重下痢。笔者则主张将自然发 病与人工感染病例区分开辨证:自然发病者,病初,病位在肺卫皮毛,羽毛蓬乱,精神萎靡, 病势最浅,为菌血症,属卫分证,该期短暂,热邪迅速传入气分,表现为发热,呼吸喘粗,发 生毒血症,死亡亦多发生于此期,严重者热邪亦可逆传心包或直入血分,此类病鸡一般迅速死 亡,无典型病交,治疗时应侧重于清气分热。而人工感染模型,发病急剧,热邪多直袭营血。 迅速死亡。治疗应侧重于清血分热,以清热生津,燥湿解毒为主,又因禽类抵抗力较差,下痢 后易脱水,应用大苦大寒类的清热药易伤脾胃耗损津液,故在清热的同时,宣辅以健脾胃,养 阴凉血,以达祛邪扶正之效。 2. 中草药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机理研究 目前对中草药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机理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中草药的抑菌作用, 二为对耐药菌株耐药性的消除作用。 2.1. 中草药的抑菌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单味中草药及复方中药皆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杜云良等通过抑菌试验证明 牛至提取物对禽大肠杆菌高度敏感口l。刘玉庆等通过平板稀释法和管碟法观察马齿苋、穿心莲、 诃子等23味常用中药和三黄汤等18个复方的抑菌效果,发现诃子、黄芩、秦皮、黄连、大黄 等单味药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而三黄汤、黄连解毒汤、黄白柴胡汤等清热解毒类复方 MIC也比较理想【3】。刘富来等则通过测定12味中草药及两两配伍后的的MIC,发现多味中草 药对不同血清型的禽大肠杆菌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且药物配伍组合皆能表现为协同作用,显 示了中草药的配伍优势H。 2.2. 中草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R质粒的传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根本内因 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部分中药具有消除耐药质粒的作用。 早在1995年有报道用中药大黄、黄连素、蒌仁等大肠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效果较好口】。陈 群等发现大黄、黄连、黄芩对R质粒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除作用,以黄芩和黄连的提取物为质粒 消除剂,携带R质粒的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E102株为靶细菌,采用倍比稀释和影印的培养方 42%, 法及Kado法,研究发现,黄连和黄芩作用24小时,对大肠杆菌R质粒的消除率为5%。2 延长时间至48小时,消除率为26.140/0,-.,22.57%,质粒的消除可以表现为单一或两种耐药性的丢 失【6l。另有研究以黄芩和复方止痢灵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