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考试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察举制考试资料

汉代察举的制度 察举制的定义 察举又叫做荐举,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提高其官位。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方法。 「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 「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 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 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二.察举制的发展演变 (一)察举制的初创期, 即高祖至景帝时期 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汉初西汉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而任子讲究门第、赀选讲究财产不能真正选拔出治国之才?。 于是在汉初选官制存在严重弊端、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刘邦于高祖十一年 ( 前196年 ) 发布了一道要求各地举荐贤士大夫的诏书:“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 尊显之, 其有意称明德者, 必身劝, 为之驾。遣诣 相国府, 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 勿遣。”( 《高帝纪》 )刘邦诏书的颁布,正式拉开了推行察举的序幕。惠帝、吕后(二人执政时间为公元前194-前180年)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从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不过,此时 察举的内容尚缺乏稳定性, 也没有制度化。 (二)察举制的确立时期, 即汉武帝时期 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但西汉晚期,察举的舞弊行为开始产生,特别是到成、哀之间,政治腐败,一些人或伪饰行节, 欺世盗名;或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纷纷进入官场。察举随着西汉命 运的衰落而走向堕落。 (三)察举制的完善时期, 即东汉时期 针对西汉末年出现的种种弊端,东汉前期几代统治者对察举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并使其内容和形式趋于完善。 一,对孝廉察举的名额做了调整。 二,扩大察举对象的范围。 三,对孝廉进行文化水平和行政能力的综合考试。 特别是孝廉考试制度的创立,影响深远。但进入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竟相当政, 统治集团趋于腐败,加之手握察举大权的中央和地方大员营私舞弊 这一制度逐渐成为特权阶层谋取官位的重要手段。当时尽管有正义的士大夫进行抗争, 但东汉王朝灭亡将至, 察举的正义性已非少数正义者所能挽回。 三. 察举制的科目 (一)常科(岁科): 孝廉: 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汉代「孝廉」,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 茂才(秀才):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童子: 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者可以入选。 明经: 明经举士的主要目的,就是察举通晓儒家经学的人才。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两汉各科察举都重视儒家经学。专设明经科,表明汉朝对学习儒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 明法(治狱平): 明法就是察举明习法律的人才。汉代治国,儒法兼用,在选拔人才上除重视儒生外,也把明习律令文法者作为重要对象。等等 (二)特科: 贤良方正:贤良方正是汉代察举特科中最常设又最受重视的科目,此科名称不一,或称为贤良方正,或称为贤良文学,都是德才兼优的意思。 兵法:这是汉代察举特科,主要察举通晓兵法,勇猛善战的军事人才。此科多在“灾变不息,盗贼众多”之时举行。 治剧:汉代因郡县治理的难易而分为剧、平。能治剧,就是能治理最复杂、最难治的郡县。汉代三辅洛阳等临近京城的区域是豪强富户的聚居地,社会关系异常复杂,阶级矛盾尖锐激烈,非特殊之才很难治理。为此,专设岁举特科,选举政绩卓著、勇挑重担、能啃硬骨头的官吏治理此等郡县。 阴阳灾异:汉代君主受董仲舒等“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深信阴阳灾异与国家治乱安危有密切联系,每当阴阳错谬、风雨不调、社会动乱之际,皇帝就下诏举荐通晓阴阳灾异之士,以便调和阴阳、安顿民心。等等 四. 察举制的甄选方法 甄选方法有二:(一)由中央有关部门((太常)典选)。 (二)由地方郡县长官推荐。 五.察举制的特点 1,没有固定的举行时间。 2,每一次实行的察举,不一定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3,察举名目很多。 六. 察举制的利弊 利: 一,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 二,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