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ppt

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高三下册课内古文讲读课文复习提要 上海教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提倡“仁政”。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生于何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的说法,较为合理。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起了进步推动作用的。他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在后来封建社会历史上,对于反对暴政,反对横行暴敛,要重视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有好的影响。他主张尚贤,重视修养,提倡为臣的要以仁义规劝君主,反对阿谀奉承,这有益于培养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骨气,有益于澄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为。他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被人们发展为不迷信任何权威的主张。他的井田制理想,为后来进步思想家作为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依据。他的仁战思想,启发人们反对非正义战争。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鱼我所欲也(第二小节) 举例证明: 1,不屑嗟来之食的平民: 说明义比生命更重要。 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者: 以三个对比批判了这种不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 说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这一中心论点。 总结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设置比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文笔的特点。 与《论语》相比较 舍生取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嗟来之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两篇思想完全相合,孔孟一脉相承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义与气关系的句子: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说明气一定要得到义与道的配合辅助) 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说明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动)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浩然之气”重在内在培养,最重要是在内心积累和培养“义”,而非用外力的作用来得到它) 义与气的关系: 气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不要停止,不要忘记。 内心真正有了“义”,才可能有浩然之气。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平: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论语》简介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主要记载孔子与相关人物的交往及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等方面,但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仁;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