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docVIP

李彬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彬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李彬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 李 彬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继续保持攀升之势,呈现一派有类费孝通概括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即各路研究纷纷推进,而又一统于“传播研究”。其中,不同于美国经验学派的学术传统,尤其得到各方的关注,成为孕育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一方沃土。本文即以传播符号学以及相关的话语、文本、叙事诸路研究为例,对这一态势略做论列,回溯其源流,分析其现状,瞻望其走向,以期为学界提供一点参考。 2000以前的回顾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播研究肇始于美国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威尔伯?施拉姆所推崇的“四大先驱”,在1980年代仿佛成为传播学的标志。所谓经验主义传统,乃指以功能应用为导向、以实证科学为方法、以琐细问题为对象的“传播学”。此路研究虽有其科学性与必要性??但也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的反思与质疑。华裔学者李金铨教授,在新著《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也指出:“美国的民主制度稳定,日起日落,天底下冒不出新鲜事,学者们关注的无非是体制内的一些技术问题,也就是如何完善美国的生活方式,难怪选举(美式民主)和消费(资本主义)的研究铺天盖地,有的见微知著,但不少是微枝末节、琐碎无聊的,鲜有成一家之言的学派者。” 这路研究在1980年代之所以大行于市,缘由似不难理解,概括起来无非两点,一是客观上美国传统在当代学术领域异常强势的地位和影响,使诸多学科不可能不受其冲击;二是主观上当时的学界面对突如其来的各路“新学”,眼花缭乱之际,一时不免“高山仰之”,甚至“顶礼膜拜”。而这一切的背后,自然又同当时“全盘西化”的社会文化心理不无关系。受制于这种学术传统,具有浓重“玄虚”色彩的传播符号学,自然难有什么地位和发展。 1990年代以来,随着整个学术风向的陡然逆转,美国经验实证流派的专美局面也就随风飘去,而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性学术传统迅速崛起,影响日炽。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涌起以后,各种具有历史意识、思想底蕴、传统积淀、人文关怀的学术思潮,包括批判性传播研究更趋兴盛。其中原因也可归为两点。一是大众媒介在市场条件下迅猛扩张,急速发展,社会功能日益彰显,从而带来一系列勾联繁复的新课题,而这些又是逼仄的经验实证研究所无法应对的。另一方面,学人的独立意识和本土关怀开始觉醒,日甚一日,“与国际(实为美国)接轨”、“唯美国马首是瞻”的热望逐渐冷却。于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批判性学术传统异军突起,并且大有取经验实证传统而蔚为主流之势。所谓批判性学术传统,非谓隔岸观火、挑眼拨刺、横挑鼻子竖挑眼、站着说话不腰疼等,它是以超越性的反思态度、总体性的研究方法与联系性的问题意识为基本特征,以图揭示新闻传播的多方面蕴涵,从而不仅为新闻传播提供深广的理论视野和思想关照,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赋予其高远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其中,又包括一系列不尽相同的思路与进路,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媒介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媒介帝国主义、女性主义与媒介、后殖民主义媒介观、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等。 这些新的研究潮流在中国的兴起,不妨以1994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创刊、同年《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的改版和1995年《国际新闻界》的改版为标志。因为,其时这方面陆续出现的研究成果,均以这些学术期刊为主阵地。1997年,吴文虎教授《广告的符号世界》(广州出版社)的出版,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第一部传播符号学的专著。1998年,留法博士陈卫星在《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与第2期上,连载发表《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新华文载》1998年第9期转载),进而将传播学分为三个基础学术流派:“注重工具理性的控制论模式,以社会经验为内容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和阐释传播符号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论。 此后,由于传播学被正式列入国家学科目录,成为一级学科,这方面的研究愈发活跃。因为,作为一门学科,传播学一旦摆脱“妾身未分明”的尴尬和功能实用的羁绊,就不得不考虑安身立命的理论根基,而包括传播符号学的一系列批判性学术传统,则具有张力巨大的学术空间,可以生成异常丰富的学术资源,从而为新闻传播学提供坚实而厚重的学科基础。所以,到新旧世纪之交,批判性传播研究已在新闻传播学以及相关学科,获得比较广泛的推展。1999年,国家社科基金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片为此专门立项,开展“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 2000以来的发展 2000年以来,批判性传播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引起新闻传播学以及相关学科日益浓厚的兴趣。其间,传播符号学无论作为理论还是作为方法,同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理论,传播符号学包罗广泛,涉及诸多学科及学说。举其要者,至少有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学、以皮尔士为代表的逻辑学、以雅格布森为代表的诗学、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心理学、以卡西尔为代表的哲学、以列维-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