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独往和虚舟盛唐山水诗的玄趣和道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独往”和“虚舟”:盛唐山水诗的玄趣和道境 葛晓音 内容提要 独往和虚舟是一对源自《庄子》的哲学概念,后来在两晋玄学、道教佛教典籍 以及唐代诗文的各种语境中得到多重阐释,内涵愈益丰富。由于其理念本身以形象鲜明的 比喻来表述,而且其含义最适合在描写隐逸生活和山水游赏的诗歌中充分发挥,因而其意 象自然化为山水诗意境的组成部分,从诗人的行迹和心境两方面表现盛唐诗人对超然物外、 游于大道的妙悟。这就是盛唐山水诗独具“泠然独往”之趣的基本原因。 关键词 独往 虚舟 妙悟 玄趣 道境 明清诗话往往称道盛唐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诗有“泠然独往”之趣。“独往”一词确实常见于唐诗, 与之相关的还有“虚舟”一词,亦多见于唐代诗文。二者原出于《庄子》,山水诗本由玄言诗催化,庄 子的一些语词被采用自然是题中之义。笔者曾在《论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征》一文及《山水田园诗 派研究》一书中,从精神旨趣和审美观照方式两方面着眼,对盛唐山水诗和晋宋山水诗在玄学自然观 方面的相承关系作过一些研究。但是总觉得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思考透彻:盛唐山水诗中虽然也有一些 类似东晋玄言诗的理语,但是很少谈玄,倒是涉及禅境、表现禅意的作品比较多。那么山水诗中的玄 趣和道境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近来重读文献资料,对“独往”和“虚舟”这两个诗语有了新的体会, 由此注意到盛唐诗人实际上已经在对山水的兴悟中不着痕迹地将玄理转化为幽适之趣和自在之境。搞 清这一点,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山水诗的精神实质和表现艺术。 一 “独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列子·力命》 也说:“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这种独往独来是指在精神上独游于天地之间,不受任何外 物阻碍的极高境界,这与《逍遥游》里所说的超脱社会制约和自然规律的至人之道是一致的。庄子原 意是要求人不为物役,不一定非要成仙。正如《关尹子·五鉴》所说:“故黄帝曰:‘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但是因为《在宥》借广成子和鸿蒙展示了这种独往的境界,于是后来逐渐被神仙道家坐实为游仙的行为。 《淮南子·精神训》说:“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忽然入冥。”《抱朴子·论仙》 说:“口断甘肴,心绝所欲,背荣华而独往,求神仙之幽漠。”同书的《释滞》、《明本》、《辨问》等篇 都有意思相同的表述,将“独往”解释为“委六亲于邦族,捐室家而不顾”,“凌嵩峻以独往,侣影响 于名山,内视于无形之域,反听乎至寂之中”,也就是在深山里修炼成道。由于这种修道和隐逸往往联 系在一起,后世诗文中,关于“独往”也就有了两种使用语境,一种专指道士修炼,如郭璞《游仙诗》 ① 除特别注明版本外,本文所引诸子文,均来自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所引唐代诗文, 均来自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和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4 · “独往”和“虚舟”:盛唐山水诗的玄趣和道境 “旸谷吐灵曜”首:“纵情在独往。”萧纶《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遗世独往,是用忘归。” 王绩《答 程道士书》:“但欲乘化独往,任所遇耳。” 到唐代,连僧人出家也可称独往,如张说《别平一师》“皎 皎独往心,不为尘网欺”、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序》“超然独往,与法印俱”、陈诩《唐 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独往而学徒弥盛”等等。其原因正如王昌龄《观江淮名胜图》所说:“沙 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既然道士和沙门都是同样的弃绝人事,那么当然也可以称为同调了。 另一种语境是表现隐逸。如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萧衍《净 业赋》:“少爱山水,有怀丘壑,身羁俗罗,不获遂志,舛独往之行,乖任纵之心。” 都指隐逸不仕, 而不一定修道。晋宋以后特别是唐代,在诗文中取此义的更多。独往成为表示高蹈出世之意的常用词。 如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不然,则秋风明月,西江留独往之因”、于邵《送贾九鸣水序》“咏采薇 以独往”、张九龄《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惆怅独往心”、徐彦伯《和李适答宋十一入崖口五渡 见赠》“闻有独往客,拂衣捐世心”、任升之《遗郑补阙书》“顷退居商洛,入阙披陈,山林独往,交亲 两绝”等等,都是以独往表示隐居的心迹或行为,但不是修道求仙。 虽然修道或隐居都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