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代文书选读2.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第二章 诏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内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诏书(重点) 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 理解:诏书的分类 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教”和“令”,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教令”则是二者的统称。“教”,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令”就是命令。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秦以后改“令”为“诏”,“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 表文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上行文种,用于臣僚向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情感。东汉以后,“表”的使用已不仅限于“陈情”。三国两晋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和讼理、弹劾等唐宋以后,“表”的进言议事的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替代,而仅用于陈谢(谢官、谢赐)、庆贺、进献之类了。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内外臣僚都在照例进贺“表”,“笺”。“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颂美之辞过多,规戒之意未见”,提倡“文章平实,勿以虚辞为美”,并将韩愈、柳宗元表文作范本,颁告天下,严禁“表笺疏奏”用四六骈体。此后,又正式“表笺”程式,统一这种文体,从此“表”的程式走向固定化。封事是产生于汉宣帝时的上行公文文种,亦称“封奏”或“封”。属于奏启类,机密性较强,以后的“密呈”和“密函”。 “封事”不止密奏阴阳,只要是属于不能泄漏的机密事项,均用“封事”上呈皇帝,而封建君主为加强其统治,也通过这种文书了解下情。 汉代的章奏一般都不封口,只有奏陈秘密事项,才封口上呈。 到了唐代,“封事”仍用于秘密进谏,杜甫诗中就有“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的句子。 元明以后,“封事”逐渐消失。 “札子”也称“札”,又称“札子”,是古代朝廷官府的一种简便公文。始于宋代。宋代以后的札文,既可作上行文又可作下行文。向朝廷上奏的上行文称“札子”,而用作朝廷和官府发布命令的下行文“札”和“箚”称作“御札”“省札”“札子”等。清代使用的“札”文最普遍。上级官厅向下级官厅行文,凡委任事项,督催某事等都用“札”。奏记,属上行公文类,用于上陈的简牍,包括笺、笺记等。清代吴曾祺《文体刍言》:“奏记,奏进也。或称奏记。或称奏书,或称奏牍。其实一也。与上书相拟,同为进御之称,而臣下可以通用者也”。清王兆芳在《文体通释》中则说:“奏记,进事于王侯大臣而申言阙志,奏书之别支也。主于言事进志,与奏疏相类”。这就是说佐僚对上司陈述意见,百姓向州郡上书,下属向上司都称奏记。檄文,是古代一种军事类的文告,《经典释文》中解释说:“檄,军书也。”它是古代在从事征伐时的一种声讨性的文字,有的时候也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 早在虞舜时代,就已产生檄文的前身。战国时期,檄成为正式公文文种。 汉代以后,檄文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形式。汉代檄文,书写要在木简上,长二尺,所以又称“二尺书”。 “檄”的写作,要叙事明白,说理雄辩,气势强盛,说话果断,忌隐晦曲折、和缓细巧。声讨性质的“檄”还要宣传己方的英明,揭露敌方的罪行,分析敌我形势和人心的背向,算计彼此力量的强弱,以鼓舞士气。檄文的风格,就是要张扬其辞,务在雄壮刚健,表现出压倒敌人的气势。盟文,亦称“盟约”、“盟契”、“盟书”、“载书”等,是古代社会集团、邦国之间订立同盟而写的一种文体。西周之前,不见盟文,春秋战国以来,国际之间争霸争雄,人际之间尔虞我诈。为了保持某种状态下的平衡稳定,常常须盟誓,因而也就常常应用盟文这种文体。盟文写作要点,必须写明危难发生的因由,奖励忠孝,彼此存亡与共,同心协力;祈祷冥冥中的神灵,以此进行鉴察,指着九重天作为证人;激动奋发地来树立诚信,恳切深挚地安排词句。今天我们仍然有“同盟条约”这种文件,但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