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诗歌生死主题比较探究
中西诗歌生死主题比较探究 摘 要:生死主题是中西方诗学永恒的话题,诗人用诗歌这一民族文化的灵魂来传递对于生与死的凝思,既丰富了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又丰富了民族文化。中西方诗歌的生死主题呈现出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死亡的态度、死亡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文学与生命几个方面。
关键词:诗歌 生命 死亡 比较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死问题对人类来说的确是头等大事,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与死,如影之随形。“诗言志”,其志当然也包括生与死的主题。自从有了人类,有了诗歌,人们就开始歌咏着生与死,可以说诗歌是与人类的精神生命一同诞生,也时时写下了人类的生命历程。中西方的诗歌都无例外,然而这些东西方文化的璀璨明珠却闪耀着异样的光芒,异彩纷呈。在中西方诗歌中所体现的生死观念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这种差异凝聚了东西方在民族性、宗教、哲学、人文精神上的种种差异。以此作为切入点,显然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方诗歌差异的深层研究。
一
死亡主题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面对死亡的态度:死之宁静与死之哀伤。
西方关于死亡的诗歌较多。18世纪的英国诗人托马斯》,痛惜一个默默无闻,没有得以施展才能和天赋的青年农民之死,诗歌展现的是一片苍茫之中的大自然的景物:露水、朝阳、盘根错节的山毛榉、灌木丛旁的涓涓小溪,都令人无限追怀这个生平不曾知悉过富贵和名誉的微贱的青年,他去了,“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和我”。[1]写得凄美哀婉,颇为动人,但最后,诗人仍然相信上苍慷慨地报答了友人,使他终于在死后投进了上苍和天父的怀抱。19世纪的英国诗人丁尼生有《渡过沙洲》:“天已暮,星已升,/呼唤我之声可闻。/我将出发入海,/但愿沙洲寂寂,没有呻吟。/愿潮水涨满,/轻轻流动,/泡沫不扬。/本来从域外来的水,/将静静回到家乡。/黄昏到,晚钟响,/快要进入黑暗之乡!/但愿我出发时,/没有告别的悲伤。/潮水会送我到远处,/超过时间和空间的边境。/但愿我渡过沙洲后,/就会见到我的领路人。”[1]此诗直接以晚星、黄昏、晚钟的气氛烘托诗人面临死亡回首平生时的恬静泰然和自得的心情。这里的“沙洲”象征生死界限,“渡过沙洲”象征由生到死的过程,全诗以一种祥和安宁的心情来面对死亡的降临,表现了一种豁达的生死观。丁尼生又是一位虔诚的信徒,此中的领路人显然指的是上帝。
然而这种乐观平静的态度在中国诗歌中就不常见了。中国诗人对死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忧伤。高唱大江东去的苏轼也曾写过哀婉凄绝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2]这首词是作者为悼念逝去十年的妻子而作,梦中与妻相见,相逢已不识,梦醒只见明月松岗,阴阳永隔,相见茫茫,令人断肠。北宋词人贺铸的《半死桐》同样是悼亡名篇:“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2]妻子去后,重过旧地,物是人非,回想起昔日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倍增孤独凄凉。全词触景生情,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哀怨凄婉,动人肺腑。这两首词都是悼亡妻,写得凄楚动人,特别强调了生死相隔,相见茫茫,蕴含着刻骨铭心的悲痛。
显然中西方对待死亡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这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及对生命的认识有关。苏珊“艺术形式和生命形式之间是一种同构。”[3]中西方的这一类表现生死主题的诗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差异,显然与他们对待生命的不同认识有关。基督教可以说是西方最深刻的文化背景,基督教认为人死后有天堂,可以使人获得永生,因此西方诗歌对死亡有所哀伤,但在哀伤里有一种安慰和宁静,甚至希望,因为他们相信死者在天国有永久的生命。其中常称死去为“看到天国的光辉”、“看到黎明”等。而中国人则大多是无神论者,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是重现世轻来世的,对生颇为关心,对死却少有探讨。《论语如何服事鬼神,孔子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问又:“敢问死?”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还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等言论,这里面分明体现着一种重生轻死、不信鬼神的无神论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无神论的态度,消除了中国人对于生命的非理性幻想,对生命消亡深深感到无能为力,而发出内心之大悲。
死亡主题所带来的并非只是悲哀,还有豪壮。为仁义而死和为自由而死是中西方共同肯定的价值观念。除了上述的诗歌外,中西方诗歌中还有一类共同呈现着一种勇者不惧的精神。我国古代的诗歌中,南宋末年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身陷敌手,是投降以苟活,还是舍身以成仁,文天祥作出了毫不犹豫的选择,悲壮激昂,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