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任应秋中医学习法
任應秋的中醫學習法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我治中醫學的門徑和方法 任應秋
前一句是說不管學習任何科學,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確的門路,正如于貢所說:”夫于之增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凡是一門科學都是有一堵墻隔著的,必須設法找到門徑,穿墻而入,才有可能看見科學內容的富和美。後一句是說做學問必須要下刻苦工夫,學問多半都是一望無涯的汪洋大海,不具備一點犧牲精神,甘冒風險,戰勝駕濤駭浪,堅定地把握著後舵,航船是不可能安全達到彼岸的。下面把我學習中醫學的經過略述如次:
一
我十七歲開始學習中醫學。在未學醫之前,從四歲開始便以通讀十三經為主,如《爾雅》那樣難讀的書,都曾熟讀背誦。同時還讀一些有關詩文典故的書,如《幼學故事瓊林》、《龍文鞭影》、《聲律敢蒙》、《唐詩三百首》、《賦學正鵠》、《少岩賦》、《清代?文讀本》、《古文觀止》之類。先後凡經歷十四年。教我的老師,都是清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之流,我的古漢語知識,便從此打下了基礎,也是我後來學習中醫學較雄厚的資本。當我讚完十三經的時候,老師許君才先生要我看張文襄的《輶軒語》,這是南皮張之洞在光緒元年(1875)作四川提督學政時寫的一本”發落書”,但確是當時指導讀書的一本好書。其中特別是《語學》一篇,對我頗多啟發。全篇主要提出如何讀經、讀史、讀諸子、讀古人文集以及通論讀書五個問題。如說:”讀經宜讀全本,解經宜先識字,讚經宜正音讀”、”讀經宜明訓詁、宜講漢學、宜讀國朝人經學書,宜專治一經,治經宜有次第,治經貴通大義”等,至今在我腦子裏還有較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我後來學習《黃帝內經》等經典著作的許多方法,都是由於張文襄所影響的。尤其是他在談到”讀書宜有門徑”時說:”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此事宜有師承,然師豈易得,書即師也。今為諸生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週,即略知學問門徑矣。”後來我終於買到一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來看,果然大有收獲。例如我對十三經都已背誦如流了,但我卻說不出為什麼《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又叫《四書》?而《提要》則明白告訴我們:”《論語》、《孟子》,舊各為帙,《大學》、《中庸》,舊《禮記》之二篇。其編為《四書》,自宋淳熙始,其懸為令甲,則自元延祐復科學始。《明史.藝文誌》別立《四書》一門。” 不僅《四書》的沿革比較清楚了,同時亦知道《四書》各種注本經《四庫》著錄約有六十二部之多,存目還有一百零一部,真是洋洋大觀。更有意義的是,在讀《提要》的過程中,亦知道了《四庫》著錄的醫家類書凡九十七部、一十八百一十六卷、存目書凡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這給我後來閱讀醫書提供了很好的書目索引。
民國十八年奉先王父益桓公命,受醫學於先師劉有餘先生門下,先授以陳修園《公餘六種》,半年內悉能背誦。又授以《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須正文與淺注同時串讀。例如:”太陽主人身最外一層,有經之為病,有氣之為病,主乎外,則脈應之而浮。何以謂經?《內經》云:”太陽之脈連風府,上頭項,挾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故其為病,頭項強痛。何以為氣?《內經》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其病有因風而始惡寒者;有不因風而自惡寒者,雖有微甚,而總不離乎惡寒。蓋人周身八萬四千毛竅,太陽衛外之氣也,若病太陽之氣,則通體惡寒;若病太陽之經,則背惡寒。”這樣正文和注文連串起來讀,當然大大增加了誦讀的工夫。好在我早已練就了背誦的基本工,在一年的時間內,便已達到指點條文的首句,便能連注串背出來的程度。有餘先生腹富而口儉,不善於講說,我必須且誦讀、且理解,全憑自己下工夫。只有到理解不通時,才去請教先生。先生語言雖簡,部非常中肯。他是以善用烏梅丸治雜證蜚聲一時的,記得有一次侍診,半日中曾經四次疏烏梅丸方,一用於肢厥,一用於吐逆,一用於消渴,一用於腹瀉。畢診以後,問難於先生,他說:凡陽衰於下,人盛於上,氣逆於中諸證,皆隨證施用,腹瀉與肢厥兩證,均陽衰於下也,故重用薑桂附辛,而去二黃;嘔吐一證,氣逆於申也,故多用烏梅以泄肝;消渴一證,人盛於上也,故重用黃連黃柏,去辛輕用附莒以平之。從此以後,我對烏梅丸的運用便靈活多了。諸如此類,對先生對我的誘挾是很大的。但先生畢竟是個經方學家,而不是醫經學家。我的思想既受到張文襄治經諸說的影響,亦欣賞南雷黃宗羲”先窮經,後證史”的學習方法,學習中醫學似乎亦應該先從經典著作下一番工夫,才可能奠定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便在劉先生的同意下,從事《靈樞》、《素問》的學習。
二
我治醫經學的方法是,亦如讀《十三經》那樣,先從篇章句讀下手。例如,”生氣通天論”是《素問》的第三篇,主要是闡述機體中的陰陽二氣是與自然界的陰陽二氣息息相通的,並賴以維持其生命的健康存在。全篇可分做三大章,篇首至”氣之削也”為第一章,概括敘述生氣與天氣的關係,人們必復做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