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种姓意识与现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变迁.docVIP

甘地的种姓意识与现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变迁.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地的种姓意识与现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变迁   【内容提要】 借鉴奈保尔和查特吉的相关看法,本文考察了甘地种姓思想的成因,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种姓制的瓦解与现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复杂的、与种族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种姓意识问题。      英国的殖民入侵和统治,使近代印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按马克思的说法,英国的殖民统治破坏了印度传统的经济基础,它必将使“带着种姓划分和奴隶制度标记”的印度社会发生一场真正的社会革命,使印度整个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注: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事实确实如此,正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使印度进入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但在这一进程之中,种姓制的问题却始终是印度社会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并没有随着印度进入现代社会而销声匿迹,相反却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种姓制注定要瓦解,但种姓意识的消解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主要从甘地的种姓意识和种族、阶级意识的联系及V.S.奈保尔和帕尔特?查特吉的相关看法中,分析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甘地关于种姓制的看法的成因及奈保尔的相关分析      甘地于1915年从南非回到印度之后对社会进行了一年左右的考察,便在贝拿勒斯和马德拉斯分别发表演讲,强烈反对贱民制度。贱民制度从属于印度的种姓制,甘地在贱民制问题上大做文章,是个颇令人深思的问题。种姓制是印度传统社会的阶级制度,显然,对于种姓制的考察,实际上是对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分析。正是为了最为充分地调动起印度社会的力量,甘地才在种姓制和贱民制问题上大做文章。种姓制和贱民制是甘地考察和剖析印度社会的切入点――这是印度社会阶层构成的基础,也是印度现代社会的症结所在。    在甘地之前,印度人并没有真正的种族意识,是甘地首先使印度有了种族意识,而甘地思想中种族意识的形成又与他在南非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一经历使他发现了印度社会结构的奥秘及其中蕴含的意义。甘??在南非受到的最大刺激或说是对他心灵产生创伤的是白人的种族歧视政策,而心灵上的这种创伤是甘地思考印度问题的原动力和出发点。从《甘地自传》(注:《甘地自传》从1925年12月开始在其主编的《青年印度》周刊上连载。)中可以发现,南非的种族歧视促使甘地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与此同时,南非的种族歧视使甘地联想到印度的贱民制:   有一些对于我们的社会具有最大贡献而被我们这些印度教徒认为“不可接触”的阶级,都被赶到远远的一个城镇或乡村去住,这种地方古吉拉特语叫做“德瓦度”(dhedvado),含有侮辱之意。就是在基督教的欧洲,犹太人也曾一度被当作“不可接触者”,而划分给他们住的地区也有一个讨厌的名称,叫做“隔度”(ghettoes)。同样地,今天我们也成为南非的不可接触者了……   古时候的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结果呢,弄得他们的后代遭受了一个奇异的甚至是不公平的报复。印度教徒差不多以同样的情况自认为是雅利安人,即文明的人,而把自己的一部分同胞当作非雅利安人,即不可接触者,结果呢,不但在南非的印度教徒遭受一种奇异的或者是不公平的天谴,就连穆斯林和波希人也受到同样的歧视,因为他们同属于一个国家,同他们的印度教兄弟有着同样的肤色。   读者现在多少可以明白这一章的题目(题目是“苦力区还是‘隔度’?”――引者)是什么意思了吧。我们在南非得了一个臭名声,叫做“苦力”,“苦力”这个字在印度是指挑夫或雇工说的,但在南非,它有侮辱的含义,就像我们所指的不可接触者的意思一样,而划分给“苦力”居住的地方便叫做“苦力区”。(注:《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杜危、吴耀宗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50-251页。)    在此,甘地特别指出,犹太人这个曾自认为是“上帝选民”的民族在现代欧洲变成“不可接触”的阶级,这是因果报应式的天谴;古代印度雅利安人,也曾自诩为“文明的人”,并将被征服的土著变成了“不可接触者”,但在南非种族主义者的眼中,整个印度民族都被看成了贱民和“苦力”;西方现代种族主义者也自认为肩负着“白人”的使命,是上帝要他们征服并统治其他种族,谁知道他们会不受天谴?    不过,甘地这一段话除了谴责西方种族主义政策之外,尚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以悖论的形式显示,印度贱民制将一部分印度人视为不可接触者是何等荒唐与可悲。在南非,“苦力”一词的原意渐渐失去了,成为对所有印度人的一个普遍的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就像非洲黑人被称为negro一样。与历史上对犹太人的歧视不同,现代西方的种族歧视多表现为肤色歧视,尽管印度穆斯林(自称是阿拉伯人)、波希人(自称是波斯人)不是印度教徒,但因为肤色相同,又同是印度人,所以他们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