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礼仪文明第一讲
中国传统礼仪文明 导论:知识与“知道” 一、引论:何谓传统礼仪文明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什么是文明。第二,什么是礼仪。第三,什么是传统。 文明与野蛮相对,都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不同的是,文明者必有文化,具有一种整体精神,可以通用于人类,或者说,对人类社会有借鉴、指导的作用。譬如说,希腊文明、中国的先秦文明,其中透露出的自由精神、理性精神,具有时空的穿透力量,至今仍有意义。 礼仪既是各民族共有之物,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存在,又是中国文明所特有的。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可以说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礼仪就是传统文明的集中体现。所谓礼仪之邦,所谓礼乐教化,无不显示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与清醒。时至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从礼教开始,建国后的反封建是从批判电影《武训传》中的仁义道德开始,态度虽然或正或反,但是定位却是十分一致。 传统不等于古代。区别就在于传统是活的,仍然具有生命力。它可以寓含于古代这一时段中,但是却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代之中,而必须是与现实息息相关的。因此,一旦时机成熟,传统便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新生活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的讲授就是以这三个名词为中心,就传统礼仪的内容、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展开。 大体包含13个专题:导论,礼的形成,礼的内容,礼的精神,礼乐教化,成年礼,婚礼,丧礼,家礼,日常礼仪,释奠礼,书信礼仪,中西礼仪比较。基本涵盖了与传统礼仪相关的各个重要方面。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人类拥有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谋生的和谋身的。前一种好理解,为了吃饭,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或者有所发展,其目的是为了使人成为“器”,用现在的话就是“有用之才”。既然是器,就要有一定的用处,设计时就要有标准,有内容,有评判,譬如高考或考研,或者计算机、英语、会计师等资格考试,都是如此。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人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是充分的。在器之外,还必须有“道”。《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只有生存的技能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生存之道。 何谓生存之道?古今中外都有讨论,比如古希腊对价值、品行、道德、勇气的探讨,亚里斯多德对幸福的定义,中国人的义利之辨,存在主义对生存意义的质疑与追问,我们平日里实行的人生观教育,都涉及到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何在?用什么样的标准判断人生的价值?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该寻找什么样的生存之道,才能让我们体会到幸福,让我们有成就感,身体与心灵都能感受到长久的快乐。 寻找生存之道,是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也是每一个受教育者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它可能蕴含在谋生的知识中,也可能在毫无实用价值的学习、体验中。或者说,谋生之中也可能包含谋身,二者有分有合,知识之中必须要有“知道”,不能知道的知识是功利的,片面的,不足以让人长久幸福的。 龙应台在《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中写道: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有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你能说他没有知识吗?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这是一个本质的差别。知识是一个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识本体。 所谓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这里的人文素养,就是知道,知道为人之道,而不仅仅是应付生存的人文知识。目前美国,港台以及内地陆续开展的通识课程,目的正在于此。 三、传统中国的成人之道 《大学》有所谓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蔡志忠漫画 不仅如此,儒家还十分重视“笃行”。《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知是认识的前提,固然必不可少,但如果不能落实于具体行动,就会流弊无穷,轻则为空谈,重则成伪学。因此,孔子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都非常重视笃行的作用。《里仁》云“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因为担心做不到,所以不敢轻易出言,以免自取其辱,这也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 笃行的内容主要是经过深入思考认识到的道理,即对“理”的践履,如克、伐、怨、欲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原宪问孔子,如果能够克服这四种毛病,不争强好胜,不自吹自擂,不嫉贤妒能,也不放纵欲望,是否能否称得上“仁”呢?孔子的回答是:“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虽然达不到“仁”的高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