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的艺术——重读《卓别林自传》有感.docVIP

嘲讽的艺术——重读《卓别林自传》有感.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嘲讽的艺术 ——重读《卓别林自传》有感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应用心理1401 徐颖思 20141102660 越是幽默,越是寂寞。 大半生活在戏里,扬名戏外。查理·卓别林却因此而快活。 快乐总是有限的,而卓别林的一大部分快乐,都分给了那个穿着不合身的衣服的小胡子,留在了屏幕上,剩下的自我,便不得不在酸苦中才可以寻找那点剩余的快乐了。 心中有多少热情,便用多少动力去创造,无论是一贫如洗的少年时代还是名成利就的青年时期,他总是可以看到社会底层挣扎求存的贫民的艰辛。他从世俗的原因走向戏子的道路,而世俗给他因为金钱而带来的荣誉和光环的时候,他却没有阿谀奉承去讨好那些达官贵人,那些可能为他带来更高财富的人。较之那些因为荣华利禄而泯却本心的人,那些曾经想着登顶后为大众牟利、现实却是进一步剥削大众的人来说,卓别林的生活本身就是在嘲讽他们。 他专横固执,认定无声胜有声,有声电影的台词会阻碍观众更直观理解电影本身,便固守着默剧的天空,拒绝有声电影的潮流;但当他看到音效的价值,便义无反顾地去尝试有声电影的拍摄。他似乎并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在舞台上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幽默,对点头之交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却又极端敏感,对观众的反应看得很重,挥金无数只为得到服务生崇敬的眼神。卓别林人格的矛盾,是对自我的嘲讽,也折射了那个时代那一类人不合逻辑却符合世俗的矛盾。 在自传中,卓别林提到自己并不是爱国主义者,他提到:“我缺乏这种爱国主义者的感情”,“我不能为国家主义牺牲——我更不愿为一位总统、首相或独裁者去送死”,“我就是瞧不起那些专给我们带来苦难的人;我就是不爱听人家吩咐,要我们去把什么人杀死,去为什么事情送命——还要说这一切都是为了爱国。”但当纳粹的爪牙伸向世界各地的时候,他却无畏政治迫害的风险,沿袭了他一贯辛辣而又幽默的风格,亲自操刀,把《大独裁者》搬上荧屏,毫无保留地讽刺希特勒。他也会在漆黑的夜里,悄悄隐匿在广场的人群中倾听那些活在经济萧条中的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政见。他爱的只是百姓,而不是国家机器的那些冷冰冰的条条框框,然而尽管他声称并不爱国,而他取得辉煌的美国,号称最自由的土地却把他驱逐出境,土生土长的英国又对他有偏见,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有意无意,无论是出于抒发内心愤懑,还是为了表达民情而指导、演出的电影,都让每个也许并不爱他的国家激起变革和进步。他不爱国,国也不爱他。应该为人们付出的国家,对待人们却是那么寒冷,而应该对国家有怨恨的那个人,他的行为却让国家得到温暖。何不是一种嘲讽? 坦荡荡的性格,让卓别林树敌无数,同时也结识了各行各业的巨匠,我认为这些有着自己独到观点的朋友们是卓别林生活中最重要而且最幸运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这些朋友们能直接给卓别林的戏剧事业带来什么成就的契机,而是因为这些友人对生命深刻而又迥异的思考为卓别林的思维变的越来越有深度,而这间接反映在卓别林那些幽默、辛酸而又充满人性的戏剧作品中,让卓别林把一种对当时扭曲的社会的思考通过电影传递到每个观众的心灵深处,为使人性不再麻木创造了一种可能。 我欣赏卓别林对世界形势的看法,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趋于复杂化,在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中,个人被巨大的组织包围,并受到他们的威胁。我们的思想需要符合条件,行事需要经过批准,举动需要获得允许:于是,我们正在成为这一切的牺牲者。我感到十分触动。很多时候,人们为了生存与追求安稳的基本需要而放弃部分的自我,尽管人们意识到了个人合理利益与集体乃至国家信仰发生冲突,为了保持个体与社会的平衡,人们一步步的退让,可以说,这是一种本能的求生策略。我们推选出以为可靠的人去庇佑自己,然而集权中心在欲望的趋势下往往忘记初衷,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推广自己的价值观,迫使我们屈从于这些统一、僵化的教条之下。但是一旦抽象的道德被具象化成一个个生硬的词汇,哪怕说辞多么动人,这些词汇——所谓的共同道德信仰,都会变成道德绑架的凶器,我们服从了泛化的价值观,在“奉献”自我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 卓别林说:“一个人往往是在离你更远的地方会给你更崇高的印象。”没有人的一生是完美的,但也许因为这个人的人生黄金时期和我们所处的时代隔了一个世纪那么远,他的随性甚至是任性在当下的我看来显得如此可敬可爱。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