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水利政治与生态环境变迁.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水利政治与生态环境变迁.doc

  浅论水利政治与生态环境变迁 水利政治与生态环境变迁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水利政治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太湖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定。这一治水策略受到以后历届政府的重视,并常常对大坝加以修复。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在大坝以东十里处另建一坝,“两坝相隔,湖水绝不复东”⑥。道光三十年(1850年),经下游四府奏请,遂将土坝改筑石坝,结构更加雄伟坚固,以防大水之年上游百姓聚众挖掘。这次修缮共用银180000两,坝长12丈,顶宽1.2丈,高六丈,坝基下木桩千余 摘要:明初,中央政府为了减少太湖水患,保障太湖经济区的农业生产,在上游筑坝截流,促使来水逆流由芜湖入长江,此举虽减少了下游水患,却给大坝上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生态理由。作为潴水区,高淳县圩田沉没,洪水肆虐,百姓世代为其所累。此后,终明一代及清朝、民国政府为获取田粮赋税坚持固坝政策,东坝上游为服从大局不得不作出惨重的牺牲。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至新中国建国后才有了彻底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区;生态衰落;东坝;冲突   1671-1165(2013)03-0067-07   明初至民国,中央政府为保障太湖经济区的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在上游筑坝减少太湖来水,致使上游高淳等地成为潴水区受水害百余年。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东坝理由进行了考察。岑宇玉认为明代筑东坝的目的是将胥溪河改造成一个可蓄水、越岭的梯阶航道。魏嵩山认为胥溪河并非人工开凿,而是一条自然河流,经治理后改造成运河。朱诚、林承坤等利用科学手段测定认为,胥溪河原为天然河道,后经人工改造成运河。程宇铮考察了筑坝后高淳一带的虚粮理由。徐建平分析了丹阳湖地区苏皖两省围绕水利纠纷展开的省界划分理由。金家年考察了胥溪河开凿后对丹阳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笔者从生态史的角度考察东坝上游区域遭受的生态环境变迁,指出其实质恰是中央政府以牺牲高淳一水利政治与生态环境变迁zbjy.,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带的局部利益换取国家利益的稳定,从而给高淳等地带来严重的社会理由:洪水肆虐,农田沉没,因争夺土地资源引发暴力冲突,使该地区陷入长期的动荡之中;生态衰变,社会衰落。   一、太湖经济区的构建   太湖上游来水有西、南两支。西路来水由青弋江与水阳江汇流而成,经宜兴大浦港附近的各港渎入太湖,因地势西高东低水位相差3~5米,汛期西水东注,加重了太湖水患。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在唐以前,并未受到政府重视。正如河道总督靳辅所言:“江南之苏、松、常、镇,浙江之杭、嘉、湖等府,在唐汉之前,不过一泽国耳。”   明初,士绅陈嵩九以征收赋税巩固国家政权为由,请求朝廷在太湖上游来水处筑坝截流以减少水患,“念苏松等处, 廼朝廷股肱之郡,赋税所出甲江南,每遇春秋水溢,则泛滥无所,国税多亏,于上江要害之地,筑陧壅水,以防民患”,但因工程艰巨,遭到朝臣反对。其后又上书奏称“建皇陵于钟山,欲引江水以朝宗”,郭嵩九认为引水北上入秦淮可充瀛皇陵风水,筑坝理由获得朝臣一致肯定。永乐元年(1403年),“改筑东坝,增设官吏,岁佥溧阳、溧水人夫各四十看守”。正统六年(1441年),江水泛滥,“坝大决,苏常涝甚,国税无所出,同文襄大集夫匠重筑之,软降板榜,如有走泄水利,淹没苏松田禾者,坝官吏处斩”。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建筑东坝的着眼点在于保护太湖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维持赋税的稳定。这一治水策略受到以后历届政府的重视,并常常对大坝加以修复。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在大坝以东十里处另建一坝,“两坝相隔,湖水绝不复东”⑥。道光三十年(1850年),经下游四府奏请,遂将土坝改筑石坝,结构更加雄伟坚固,以防大水之年上游百姓聚众挖掘。这次修缮共用银180000两,坝长12丈,顶宽1.2丈,高六丈,坝基下木桩千余根,坝身全用花岗石、麻石、黄土、石灰、盐、沙加糯米汁嵌砌而成,同时立碑严令侵占坝基。   民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延续了明清政府的治水策略,继续以牺牲上游地区的利益来保证下游地区的安全。由于清末民初地方动荡,水利失修,坝基被当地百姓侵占,搭屋盖房致使石板断裂,破败不堪。溧阳、宜兴位于大坝与太湖之间,大坝的坚实与否直接关系两县安全,为免受洪水威胁,两县士绅多次呈请省府维修。由于政府财政拮据,两县绅商主动承担了大坝的修理费用,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大坝的维护。1918年,在两县士绅的动员下,大坝两旁的民棚全部被拆除。1927年,溧阳士绅马敬培将坝基阶石“换以麻石条、深四公寸、宽四公寸、长五公寸”。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坝被重新修缮,“坝身石条,铺砌坚结,毫无断碎摇动之处”。为防止太湖水患,明初至民国的历届政府都坚守固坝政策。   冀朝鼎指出:“诸如灌溉渠道、陂塘、排水与防洪工程以及人工水道等,多半都是作为公共工程而建造的,它们同政治都有着密切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