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判定与躯体化:精神病学标准化的医学社会学反思.pdf

因果判定与躯体化:精神病学标准化的医学社会学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因果判定与躯体化:精神病学标准化的医学社会学反思

社会学研究 因果判定与躯体化:精神病学标 准化的医学社会学反思∗ 吕小康 汪新建 提要提要:象思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它注重体验联想、以主体意向 提要提要 判定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文化归因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身体观、疾病 观和治疗观,使得中国人对自身的躯体化求诊方式和躯体形式障碍问题不同 于现代西方医学的文化特征。在精神病学诊断的标准化过程中,应结合本民 族的文化心理与治疗传统,厘清医学问题的文化脉络,重新定义相关疾病的 治疗边界,从而寻找到更适合的躯体化及其他精神疾病的本土化干预途径。 关键词关键词:象思维 躯体化 医学人类学 医学社会学 因果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 一、躯体化研究的文化转向及相关争议 躯体化 (somatization )泛指医学求诊者以躯体症状表达心理不适 的倾向,其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医学意义上的生理病理发现来解 释,但求诊者本人将它们归咎于躯体疾患,并据此寻求医学帮助 (Lipowski ,1968)。从医学定义的角度看,躯体化只是一种临床现 象,而不是诊断名称;但若其症状表现达到诊断学标准,则可视为一 种精神疾病,即躯体形式障碍 (somatoform disorder ),下分躯体化障 碍、疑病症、未分化的躯体化障碍等诊断亚型。躯体形式障碍这一诊 断名词已被主要的几个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如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 手册 (DSM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ICD )和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 准(CCMD )所采用,意指对外界应激采用躯体化反应而非认知化反 应,临床主诉躯体疾患,但缺乏器质性基础,或过度夸张躯体的不良 感受,求诊者据此反复就医,其成因与遗传、个性特征、心理社会因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09BSH044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 (TJJX10-2-573 )。 1 社会学研究 素紧密相关,但具体病理逻辑仍待发现的一类精神疾病。不过,躯体 化和躯体形式障碍,主要是在症状严重程度上存在度的不同,类似于 “抑郁”和“抑郁症” 的区别,普通人在遭受应激时也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其中只有一部人会严重到罹患抑郁症的程度,但两者之间总是存在一 定的渐变地带,难以截然划清其界限。为简便起见,本文用躯体化研 究一词泛指躯体化、躯体形式障碍的相关研究。 作为一个精神医学问题,国内外有关躯体化研究的主流自然是探 查其躯体病理机制、探索治疗手段和研发相关药物等医学化的研究。 但在临床实践中,人们日渐发现中国人 (包括大陆、港台居民和海外 华人)去普通门诊和心理门诊求诊时,在临床表达上存在高度躯体化 的问题:即便是前往心理门诊的病人,一开始的主诉也多是躯体化的, 如头疼、胀气、胸闷等,而不是心理门诊“应当”处理的情绪和认知方 面的障碍;甚至有些心理门诊病人的惟一主诉就是躯体症状。这一现 象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已逐渐为世界各地的精神疾病专家和研究者所 注意,引起了一系列的跨文化探讨 (Kleinman ,1982;Chang,1985; Liu ,1989;Lee Wong ,1995;曾文星,1998),但由于当时大陆的 精神医学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多数英文文献较少直接进入国内研究者 的视野,即便是港台学者和海外华人心理治疗家的相关工作被引进的 节奏也稍显滞后。最近 10 多年来,随着国内医学人类学和本土化心 理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这一时期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 (又译 克莱曼)(Arthur Kleinman )的相关著作的首次或重新翻译引入(凯博 文,1998,2009 ;克莱曼,2008 ,2010 ),国内有关躯体化的探讨才 日渐与社会文化挂钩 (高永平,2005 ;王焕林、袁国桢,2005 ;田旭 升、程伟,2007 ;汪新建、吕小康,2010 ;吕小康、汪新建,2012 ; 高媛媛,2011 ;蒙玲莲等,2012 ),而不只是从纯粹医学和精神病学 的角度谈躯体化,促成了躯体化这一精神疾病研究的文化转向。 所有这些国内研究,几乎都会提及凯博文在20 世纪80 年代早期 于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的研究,并以此启发后续的研究思 路。当时,凯博文通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 (100 人中的87 人)被诊断 为神经衰弱的中国病人,若根据当时美国使用的 DSM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