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形成历史及其蝗虫区生态治理现状.docVIP

东平湖形成历史及其蝗虫区生态治理现状.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平湖形成历史及其蝗虫区生态治理现状

东平湖形成历史及其蝗虫区生态治理现状摘要 介绍了东平湖形成的历史,阐述了该区蝗虫发生情况,总结了蝗虫区生态治理的情况,展望了蝗虫今后治理的方向,以期为该区治理蝗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东平湖;形成历史;蝗虫发生;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 S4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41-02 东平湖位于鲁西南东平县境内,北靠黄河,南接南四湖,东迎大汶河,是黄河下游重要的分洪水库,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适宜蝗虫发生的自然地理特点,沿湖人民在与蝗虫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蝗区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实施东平湖开发项目以来,通过采取控制湖水位、围湖造田、上粮下渔、挖渠排涝等措施,使湖区涝洼地得到改造的同时,蝗区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1 东平湖的形成历史 东平湖的形成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包括东平湖在内的一片大地原是一个浩瀚的天然湖泊,称“大野泽”,补给水源主要是黄河、汶河。由于黄河频繁决口改道,大野泽受泥沙淤积不断演变,至北宋末年,逐渐形成了以梁山为主要标志的湖泊,此时古人已改称“梁山泊”。梁山泊仍能得到充足的黄河水补给,水面比较稳定。在以后的数百年间,黄河又进入一个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梁山泊从盛到衰的时期。到了明代(公元1500年左右),对黄河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八百里梁山泊被割成几个局部积水的小湖泊,此时称“北五湖”。至清初,仅梁山东北一带洼地尚有少量积水,称为安山湖,只能起到蓄洪除涝的作用。晚清时代,又由于黄河的变迁,梁山泊东北部大清河、大运河等汇流处一带洼地造成新的积水区,形成了现在的东平湖老区,到民国时期才有了“东平湖”之称。“东平湖”这个名字是新生的,但这片水域是古老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有着深厚的内涵。东平湖处于鲁中山区西部向平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它的东北部为低山丘陵,一般高程为250~350 m,北部和西部分布着一系列孤山残丘,高度多在200 m以下。东平湖是黄河、汶河、运河三大水系的交汇地。黄河从北侧流过,河段长约100 km;汶河发源于泰莱山区,干流长200 km,流域面积8 735 km2,汇集了大小940条支流汇入东平湖;京杭大运河在东平湖范围内全长40 km以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河道决溢、改道、分岔、淤积,这里地下古河道、泛道纵横交错、分布较广,仅新湖区东部地下就有6条古河道穿过,地质状况非常复杂。解放以后,通过治理调整,东平湖新湖已划归淮河流域,老湖仍为黄河流域。因此,这里是黄、淮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两大流域的交叉点。 2 蝗虫发生情况 东平县历史上曾频频发生蝗灾,据记载发生过700多次大的蝗灾,平均每3年就大发生1次,大发生时飞蝗遮天蔽日,漫天遍野,食尽禾谷,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正如明朝徐光启所言:“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降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侥免之处,惟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食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东亚飞蝗的治理工作,建立了专门的治蝗机构,国家大力支援,发动群众不断地进行蝗虫防治工作。解放初蝗区面积为4.74万hm2,常发生面积2.33万hm2,经过蝗区改造与治理,蝗区面积减少到2.45万hm2,常发生面积1.67万hm2,蝗区面积减少了48.2%,常发生面积减少了28.6%,蝗虫发生程度也大大减轻。但是由于适于蝗虫发生的生态环境还没有彻底改变,加上气候条件对蝗虫发生有利,所以蝗虫不可能彻底被消灭,特别是自1981年以来,东亚飞蝗又有回升趋势,1993年几乎暴发成灾,平均密度130.2头/m2,最高密度达1 634头/m2。 3 蝗虫区生态治理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平县治蝗工作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治蝗方针,防治蝗虫的同时,在改造蝗区自然面貌上狠下功夫,从而较好地控制了蝗害[2]。 3.1 治理措施 对东平湖涝洼地的改造,主要采取了扩、围、截、抬的措施:一是扩大排水能力,以排为主,排灌两用。在沿湖建立了18处排灌站,加大排水能力,使湖周围在日降水量100 mm的情况下不成灾。二是筑堤围田,控制水位涨落。为减少湖水上涨后淹没的范围,戴庙乡在金山口筑起长7.1 km、高4.5 m的金山坝,围湖近3 500 hm2,改造良田面积2 000 hm2;在东平湖湖南堤坡外再淤起一道二堤,并在二堤上栽上树木;以环湖公路为轴线,沿东平湖湖堤两侧,在适宜绿化的区域内,营造杨、柳、柏、桐和经济林,新栽树苗5万余株[3]。三是深挖排水沟,截住湖水外渗。在湖堤外围,州城镇至斑鸠店镇,挖深2 m、宽8 m的防渗沟,防止湖水外渗造成浸渍危害;注重湖区内河道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