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成都地区汉代以来蹈作农业发达的原因
略论成都地区汉代稻作农业发达的原因 吉林大学 考古专业05级 杨洋(俄语生) 【摘 要】:汉代成都地区拥有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古有“天府之国”的称号。随着与农业相关的遗物、遗迹的相继出土,有必要总结一下该地区农业发达的原因。因此作者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对成都地区的稻作农业发达的原因加以分析总结。研究表明,成都地区在天时(适宜生长水稻的气候)、地理(适宜以生长水稻的纬度、平原地势、冲积扇的土壤)、水利(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勤劳的人民在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及栽培水稻技术方面使成都地区在汉代时就能“不知饥馑”。 【关键词】:汉代成都 稻作农业 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对农业的研究从未停止过。而成都地区自古以来被称作“天府之国”,素以水稻产量多而著称。汉代的精耕细作技术和农业工具都是相当成熟的,一直延续使用到近现代,后人不易超越。在水稻种植方面也有许多发明创造。但是,汉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在黄河流域,因而有关长江流域水稻栽培的文献资料极为稀少,只有依靠考古资料来了解。本文结合发现的考古资料和少量古籍资料,对汉代成都地区发达的稻作农业加以分析。希望能够对汉代农业的研究提供些帮助。 一、自然环境 人类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动态环境中滋生和发展的,因而免不了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 成都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04度04分,北纬30度40分,位于著名的成都平原(又称川西平原)(图一)之中心地带。此平原介于东边的龙泉山与西边的邛崃山脉之间,北起德阳黄许镇,南到岷江中游的青神峡,有岷江、沱江冲积而成,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其主体是岷江冲积扇,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渠密布,成扇形分布,海拔一般在600米左右。 成都平原地质上,处于龙门山隆起褶带以东,四川沉降带西侧,介于雾中山蜇断带与龙泉山褶皱带间的一个洼陷——成都断陷的中部,归属于新华夏系构造。地质历史上,是一个在断陷基础上发育的,具继承性的新生代沉降盆地。[2]川西平原大部分是冲积土,其母质来源于第四纪河流沉积物,多具中性或略偏砂,一般通透良好,利于耕作,且土温较高,养分含量丰富。 [3] 成都地区气候冬暖夏热,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全省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1200毫米之间,盆地比高原多。在降水季节分配上,川西平原夏.秋多雨。盆地多雾,常阴雨连绵,尤以秋季阴雨日数最多,西南部年日照为800小时~11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四川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左思《蜀都赋》形容蜀地“工竹缘岭,菌挂临崖,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眸晔晔以漪漪。”诸葛亮在隆中对答刘备说:四川“沃野千里,天府之土。”[4] 以上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的栽种,因此,成都地区水稻产量很高,出自给外还大量外运,自古被称作天府之国。 二、相关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 1、炭化水稻 1983年成都凤凰山发现了有炭化水稻木椁墓,通过对它出土的货币、陶器的形式、墓葬的形制,以及铜镜、漆器的纹饰的研究,确定其为西汉汉武帝前期的。 这座西汉木椁墓的结构是上下两层,上层置木棺两具及部分随葬器物;下层被四横木分成4厢,西厢除有2件髹红漆陶罐外,还有陶井、陶甑、铁釜、铁三足架以及藤竹笥9件。在藤竹笥内发现炭化的板栗以及各种兽骨。许多炭化水稻就置放在藤竹笥上面及空隙内。 从墓葬结构看,此墓上层可能被后人盗窃后时带入后代的物品,但底厢绝不可能。因为上层有2个上千斤重的灌木以及大量的陶、铜、漆器。所以底厢的物品,包括炭化水稻,应全部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武帝前期的。 这里的炭化水稻是一种叫小颗粒的品种,现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还在栽种这种小圆粒型水稻品种。 将这里的稻种与中国其他地方出土的稻子的颗粒长度、宽幅度、厚度对比来看: 成都凤凰山西汉古墓出土的稻子的颗粒长为4.75毫米,宽幅2.38毫米。比其小的有:河南禹县西尤山稀罕的古稻种,长4.45毫米,宽幅2.55毫米,厚1.77毫米;江西新干战国粮仓的稻种,长4.87毫米,宽幅2.63毫米,厚1.94毫米。比其大的有:湖北江陵凤凰山的西汉古稻种,长6.75毫米,宽幅3.49毫米,厚2.39毫米;湖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古稻种,长7.28毫米,宽幅3.23毫米;河南洛阳烧沟西汉时的古稻种长7.21毫米,宽幅4.48毫米。[5] 2、农业工具 1968年四川地区出土了十余件汉代铁犁铧,铧头为“V”字形。这是在用牛耕时,将它套在木犁上,前面用牛拖着耕水田时使用的。共同出土的还有一件铸有“蜀”字的铁锸。(图二) 汉代发明一种专门用来收割禾草和其他撤播作物秸秆的钹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