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第五章 地下水与化
第五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本章内容: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资料整理与分类图示 地下水的水质评价 概 述 地下水成分复杂 ①来源(补给成分复杂) ②下渗过程中与周围岩土产生溶滤作用(岩土成分复杂) 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意义: ① 阐明地下水的起源、形成与分布规律; ② 阐明成矿机制,完善与丰富找矿理论 ; ③ 地下水质量评价。 研究学科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地下水中化学元素迁移、集聚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重点:地下水水质变化。 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应注意的问题: ⅰ 离不开地下水动力学的研究 ⅱ 要从与周围环境长期作用的观点出发 第1节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组成地壳的87种主要元素,地下水中已发现70余种。分别以气体、离子、胶体物质、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等形式存在于地下水中。 一、主要的气体成分 常见的有O2、 N2、CO2、CH4 及 H2S 氧(O2)、氮(N2) 来源: O2 主要来源于大气; N2 三个来源:大气、生物成因、变质成因。 氧(O2)、氮(N2) 来源: O2 主要来源于大气; N2 三个来源:大气、生物成因、变质成因。 二氧化碳(CO2) 来源: 大气:但含量较低,工业化城区含量高 生物:土壤有机质残骸的发酵作用与植物的呼吸作用 变质成因:地球深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 人为CO2 :工业发展造成(温室效应) 作用: 地下水中CO2越多,其溶解碳酸盐岩和对结晶岩进行风化作用的能力越强。 硫化氢(H2S)、甲烷(CH4) H2S来源: 硫酸盐还原: 硫化矿物分解: 火山喷发。 H2S和CH4的存在表明还原环境 。 H2S一般出现在深层地下水中,油田水中含量很高,常以此作为寻找石油的间接标志。 二、主要离子成分 主要离子成分七种: 1、氯离子( ) (1)特点: 地下水中分布最广的离子,每升水中由数毫克至数百克不等。 在高矿化度水中, 常占优势。 不被植物吸收、不被土壤颗粒吸附、不易沉淀,最稳定,是水中含盐量多寡的标志。 图6-1 地下水流与矿化度关系 (三)、脱碳酸作用 概念:水中CO2的溶解度受环境的温度和压力控制。CO2的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 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 结果: 地下水中HCO3-及Ca2+、Mg2+减少,矿化度降低 ; Ca2++ 2HCO3-→CO2↑+ H2O+ CaCO3↓ Mg2++2HCO3-→CO2↑+ H2O+ MgCO3↓ 应用:深部地下水上升成泉,泉口往往形成钙华。 (四)、脱硫酸作用 概念: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 使SO42-还原为H2S,这就是脱硫酸作用 。在岩石含有 有机物质的情况下,碳氢化合物也可使硫酸盐还原。 SO42-+2C+2 H2O→H2S+2HCO3- 结果: 水中SO42-减少以至消失,HCO3-增加,PH值变大。 应用:封闭的地质构造,如储油构造,是产生脱硫酸作用 的有利环境。因此,某些油田中出现H2S,而SO42-含量很低。 这一特征可以作为寻找油田的辅助标志。 (五)、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概念: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的某些阳离子, 而将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即为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影响因素: ①岩土颗粒的比表面积 ; ②阳离子吸附于颗粒表面的能力: H+>Fe3+>Al3+>Ca2+>Mg2+>K+>Na+ ③地下水中某种离子的相对浓度: 如, 海水入侵陆相,Na+浓度大,可以替代吸附在颗粒表面的Ca2+。 (六)、混合作用 概念: 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 两者都不相同的地下水,便是混合作用。 应用:在滨海地区,地下水往往是海水与大气降水渗入补给 混合作用的产物; 多层含水层结构的地下水,不同层地下水之间的补给 也可发生混合作用。 CaCl2+Na2SO4 → CaSO4 ↓ +2NaCl 说明:对于不同成分的地下水,混合后是否发生混合作用, 取决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