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491古陶文明博物馆藏封泥补释五则
古陶文明博物館藏封泥補釋五則
大丙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周秦漢唐陶器、戰國秦漢磚瓦和戰國秦漢封泥。路東之先生編著的《問陶之旅》將該舘藏陶精華 於一編,極值得暫時無法赴舘觀摩的研究者感謝。李學勤先生在為此書所作的序中說,“即使純粹從考古學以及古文字學的立場來看,《問陶之旅》也提供了許許多多需要深入分析研索的標本,數量之多,涉及之廣,不是幾句話介紹得盡。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應推封泥和瓦當、磚文”。最近將《問陶之旅》粗粗閲讀一過,隨手記下幾則有關該舘所藏封泥的短札,今寫出向大家請教。不當之處敬請批評。
御府帑府
《問陶之旅》披露了一批近兩年在距相家巷遺址不遠的六村堡遺址發現的秦封泥,“其内容與相家巷遺址封泥相關相類閒有部分相重又頗多差異。其時代界綫、印文内容、書法風格、封緘痕跡諸多方面都表現出較相家巷秦封泥更爲複雜的情況。”其中有一方“御府金府”封泥,照片如下:
編者作有特別介紹:
御府金府封泥出土數量較多,泥多碩大橫長,封緘形制特別。
按“御府”是秦官署,過去在秦封泥中已發現不少“御府之印”、“御府丞印”封泥。學者對“御府”職能已作過考釋説明:
御府,官署名。秦置,漢沿之。為皇宮内收藏皇帝金錢財寶及衣物的機構。《史記·李斯列傳》:“御府之衣,臣得賜之。”《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御府令丞。顔師古注:“御府主天子衣服也。”王先謙《漢書補注》:“續《志》御府令、宦者、典官婢作中衣服及補浣之屬。”《漢書·霍光傳》:“發御府金錢、刀劍、玉器、採(引者按,“採”為“采”之誤植)繒,賞賜所與遊戲者與從官(引者按,“與從官”三字當屬下句讀)。”
但秦“御府金府”封泥則為前所未見。西漢有“金府”(詳下),《霍光傳》所說“發御府金錢”正是“御府金府”一類機構職掌的反映。此外,《漢書·王莽傳上》:“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府受直,然卒不與直。”這大概也是“御府金府”這類機構職能的反映。
此書還收錄形制比這方“御府金府”略小的所謂“秦御府寑(?)府封泥”,長3.2、寬3.3、厚1釐米:
其與“御府金府”不同的關鍵一字,已有殘損,編者打問號表示存疑,但其主要筆畫仍然清楚,釋為“寑”字實不可信。估計與此有關的封泥大概只有一枚,故無從由其他封泥推斷此字的釋讀。按所謂“寑”字,下从“巾”、右上从“又”(從“又”旁在印面所處位置及其大小看,其上當無筆畫,故不可能是“攴”旁,所以就可以排除其為“幣”字的可能),在“巾”旁左側還有一道略作屈曲的竪筆。結合這些情況和文義,也考慮到與“金”字意義的相關,我認爲此字必定是“帑”字,略作屈曲的那道殘畫應是“女”旁表示手臂的那一筆。《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著錄的430和431號兩方西漢時代半通印,文字分別如下:
釋文為“帑府”、“金府”,是我們釋“御府帑府”的堅證。
《說文·七下·巾部》:“帑,金幣所藏也。从巾,奴聲。”段玉裁注:“此與府、庫、廥等一律。帑讀如奴,帑之言囊也。以幣帛所藏,故从巾。……今音帑藏他朗切,以別於於(引者按,此“於”字疑衍)妻帑乃都切。”古書多訓“帑”為“金布所藏之府”、“金帛舍”、“藏金帛之所”等,但是根據段玉裁的意見,“帑”之从“巾”,是因爲它是“幣帛所藏”,所以“帑”本來應該專指布帛藏所。如果我們把“御府金府”和“御府帑府”放在一起,這一點就會看得更爲清楚。前已交代,“御府”在秦漢時代的一項重要職能是主管天子衣服,其設“帑”是再自然不過的。《東觀漢記》卷八《劉玄》:“更始至長安,居東宮,鍾鼓帷帳,宮人數千,官府閭里,御府帑藏,皆安堵如舊。”說的雖是兩漢之交的事情,但正可作為上述釋讀的旁證。由“御府金府”、“御府帑府”兩方封泥可知,“御府”下屬機構的設置,基本上是“漢承秦制”的。
二、秩宗之印章
古陶文明博物館藏有一方西安出土的封泥,長4、寬3、厚3.4釐米,照片如下:
《問陶之旅》一書,對這方封泥的説明為“漢宗之印章封泥”。把封泥的第一字釋為“”,從字形上看是有問題的。《說文》“尤”字篆形作“”,秦漢文字中的“尤”字字形作: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
(《漢印文字徵》)
與所謂“”字右旁顯然不合。其右旁實應是“失”。《說文》“失”字篆形作“”,云“从手、乙聲”,從秦漢文字字形看,這種分析是不正確的。秦漢時代“失”字作:
(睡虎地秦簡)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佚書)
(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
漢印有“秩”字:
其形體與我們所說的這方封泥都是接近的。《封泥攷略》卷八著錄新莽時代的一方“秩睦子印章”封泥:
“秩”字“失”旁的寫法與此尤似。
另外,此字上方的泥邊已經塌落,將字形上部的部分筆畫掩蓋,以至“禾”旁看起來像是“木”旁(秦漢印文“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