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郑氏王朝时期的贸易
大綱 一、臺灣經濟活動演變 (一)停滯的原始型經濟 十七世紀以前,原住民過著自給自足的原始採集生活,很少和外界來往。明末漢移民來臺從事開墾,發展農業經濟。荷蘭、西班牙則捷足先登佔領臺灣,利用臺灣東亞貿易中繼站的地位,役使原住民和在地漢人,改變原住民的原始經濟型態,走向西方的殖民掠奪經濟。 (二)荷西的掠奪經濟 荷蘭經營臺灣即利用原住民的土地和漢人移民的勞動力從事剝削,採取重商主義的掠奪經濟西班牙佔領臺灣北部後,開發區域不如南部荷蘭人之廣,再加上北部丘陵地不適合生產米、糖,經濟力較薄弱。 (三)鄭氏王朝的藩鎮經濟 鄭氏王朝為實踐反清復明的政治目的,應付日益增加的人口,將整個經營重點放在農業的拓墾事業,對於國際貿易的經營較為消極。 一、臺灣經濟活動演變 (四)清代臺灣經濟發展 清代臺灣的經濟發展,以土地開發做為前提,由此逐步因應而生各種經濟活動。臺灣土地開發所需勞動力,主要仰賴於大陸移民前仆後繼的入墾,而土地拓墾常伴隨水利設施的興築,才能提供農業耕作充足的水源,聚落與街市也會隨著開墾完成而出現,形成臺灣與中國的內需貿易,以及國際的通商貿易活絡,造成郊行、洋行及買辦階級的興起。 (五)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 經濟發展歷經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資本主義的「基礎工程」(1895-1905);第二階段推行製糖—蔗作單一作物的栽培(1905-1925);第三階段加強蓬萊米的大量生產,及米、糖兩大輸出品為中心的複合式經濟結構,卻面臨米、糖併存和相剋的問題(1925-1937);第四階段為軍需「工業化」的推進階段(1937-1945)。 二、對外貿易 (一)原住民時期的貿易 生活型態自給自足,並無貨品值得買賣交易,僅象徵性開啟所謂的「漢番交易」現象,臺灣與島外的貿易在質與量的進展仍相當有限。 (二)荷西時期的貿易 荷據時期臺灣物產並不豐富,島內市場規模小,輸出品以鹿皮、硫礦、砂糖、稻米為主。當時臺灣貿易的功能,重點在於作為國際貿易轉運站。荷蘭人在臺灣的轉口貿易在1640年達到高峯,每年有一百多艘商船從大陸運貨至臺灣,從臺灣輸出的貨物價值達幾百萬荷蘭盾。 (三)鄭氏王朝時期的貿易 鄭氏王朝貿易範圍遍及遠東與南洋各地,主要貿易對象是日本。輸出品以蔗糖、鹿和絲織品。從日本採購的商品主要為銅、鉛、盔甲等軍事物質,銅除了用來鑄造永曆錢和武器外,亦用以轉販給其他東南亞國家謀取利潤,其活動範圍遠及馬尼拉、交趾、暹羅、巴達維亞等地。 二、對外貿易 (四)清代由中國內需市場重回國際貿易之林 清代臺灣的貿易,主要有對內的臺海貿易與對外的國際貿易兩種型態。統治臺灣二百餘年期間,以臺灣開港為分界點,從1683年至1860年,臺灣被清廷納入中國內需經濟的一環,由於中國強調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不重視國際貿易。1860年臺灣開港,臺灣除維持與大陸互通有無的內需經濟連結外,再度與國際貿易接軌。 (五)日治時期的貿易 日本佔領臺灣之後,為了使臺灣成為其原料供應地,運用政治力量,切斷臺灣與各國的貿易關係,尤以中國為最。並且大力扶植日資企業,壟斷臺灣市場,剝削臺灣的各種資源。原有的臺灣本土企業,則扮演買辦的角色,專門幫日資企業收購原料或推銷產品。 三、戰後經濟貿易發展 贏得臺灣「經濟奇蹟」美譽 戰後政府經濟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由統制逐漸走向自由化,其中民營企業扮演推動經濟成長的關鍵要角,不但創造鉅額的財富,也逐步改造臺灣的產業結構,使臺灣由農商經濟蛻變為現代化的工商經濟,出口市場也由日本擴張到美國、香港,以及世界各地,贏得臺灣「經濟奇蹟」的美譽。 報告結束 恭請指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