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钟佳美)2015.0403.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调歌头(钟佳美)2015.0403

——804 钟佳美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3.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4.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诗人,并称“苏辛”。 5.有《东坡全集》《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雨后》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7*356=2555天)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 (2)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3)体现出他政治上虽遭受打击,但也不消沉、颓废,表现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 表达诗人对人生追求的苦闷和对人世繁华的留恋。 “高处不胜寒”仅仅指禁不住高处寒吗? 1.不敢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 2.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3.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这句话以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诗,作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从兄弟友爱中补偿离别之憾,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写出诗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透出积极乐观的情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