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text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也谈text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也談 text及其相關的一些問題 近年來,在西洋文學批評的領域裡,興起了一陣討論所謂 “text” 的熱潮。這股熱潮使得這個意義原本單純的名詞,變成一個極為複雜難懂的術語。最近張漢良先生在《文訊》第十八期中,對該術語有篇相當扼要的解說,尤其對該字三次變換意義的經過,交代得更是清楚。不過,在那一番解釋之後,我認為一些有關 “text” 的複雜問題還是存在,而我們對該字的了解依然不夠完全。正因為如此,所以我也想來談一談這個字及其衍生的一些文學問題。 首先我必須說,今天在中文裡頭,實在很難找到一個字詞可以令人滿意地來翻譯英文 “text” 一詞。把它翻成「正文」或「本文」,會令人想到它與序跋、註釋、附加問題、插文插圖等「副文」的對比。把它翻成「原文」,又讓人想到抄本、譯本、影本等「非原文」。而我們知道,今天所謂 “text” 的問題,並不是正文與副文,或原文與非原文的問題。在想不到好的譯名之前,我暫且在此籠統地把它翻成「文」一個字。 如果 “text” 就是「文」,那麼「文學」便是有關 “text” 的學問。不過,我們必須注意:文 (即 “text”) 有很多種。在《文心雕龍》裏,劉勰說「文」是「與天地並生者」,天地「蓋道之文也」。他又說「傍及萬品,動植皆文」1。這種觀念顯然把宇宙萬物視為一種「文」,而我們日常所謂「天文」、「地文」、「人文」,便是這種觀念的詞語化。有趣的是:在西洋,類似這種觀念好像也很普遍。莎士比亞讓一個角色說:「在自然奧秘無窮的書裡,我能閱讀一點」 (In Nature’s infinite book of secrecy/A little I can read)2。在十七世紀,布朗恩 (Sir Thomas Browne) 有一句話說:「萬物都是造作的 (artificial),因為自然是上帝的藝品 (art)」3。到了浪漫時代,渥茲華斯 (Wordsworth) 等詩人,更把自然拿來與書本相比,而主張自然比書更有潛移默化之功4。這些說法顯然與聖經上「神創萬物」的說法有關:上帝是第一個 (也是最偉大的)作者,宇宙萬物是祂的大傑作,萬物 (尤其人類)是這個傑作的長久讀者。 所以說,如果我們要把「文」 (text) 下定義為「作者創造出來給讀者閱讀的作品」,則第一種「文」可以推至天地萬物 (即自然),那是「上帝之文」,也是劉勰所謂「道之文」。而第二種「文」才是平常我們所閱讀的作品。這兩種文的差別當然很大:前者所用的語言是自然萬物,不是一般的語言,故需要五官及各種第六感來共同「閱讀」它,不是僅用眼睛而已。 講到這裡,我們遇到一個古老的文學問題,那就是:一般文學作品(人類的文)與包括人生在內的宇宙萬物(上帝之文)之間,到底有何關係呢?在西方,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來,一直有所謂「模仿論」 (mimetic theory) 的思想。該思想主張文學(即人類的文)是師法造化、模寫自然(上帝之文)的結果。近來有些人認為文學不見得只是一種對宇宙人生的反映 (reflection),也應該是一種反應 (reaction)。這種論點強調了人透過作品對世界的回應 (response),但卻無法否認人的作品是上帝作品的某種模仿。另外,自古以來,中外也有人認為文學可以潤飾自然、功奪造化。這種思想似乎把人對世界的「臨摹」 (imitation) 提升為「爭勝」 (emulation);但理論上,爭勝是臨摹後的進一步行為(巧奪天工是以天工為基礎的),所以我們始終無法抹煞模仿論的觀點。我們可以大膽地說:人類之「文」的確是上帝之「文」的某種模仿。5 但接著而來的問題是:人類如何模仿上帝的文而行文呢?這就牽涉到創作理論了。西方有所謂的「表現論」 (expressive theory),主張作品是作者心靈的發抒」的確是上帝的地ㄉㄜㄝsecrecy/A little i ,這與我們所謂的「詩言志」意義相通6。但作者的心靈從何而來呢?詩中所言的「志」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毫無疑問地,都是從體驗宇宙人生而來,由感受萬物眾事而成的。換句話說,是由接觸上帝的「文」,受其刺激,才引起寫作的反應。在詮釋學漸形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說,一般作家在創作之前,必先「閱讀」(也就是「詮釋」)上帝的作品。而「閱讀」或「詮釋」上帝作品,便是對上帝創作原意的一種體現 (actualization)7。 那麼,上帝創造萬物的原意又是什麼呢?那可能就是國人所謂的「道」,或西方人所謂的「真理」 (truth)。但問題是,常道不可道,真理永遠有待追尋。所以凡是人(包括自以為聰明的作家)都只能不斷地閱讀上帝的作品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