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博物馆石刻八面摩尼轮:文化景观解释.docVIP

凌源市博物馆石刻八面摩尼轮:文化景观解释.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凌源市博物馆石刻八面摩尼轮:文化景观解释

凌源市博物馆石刻八面摩尼轮:文化景观解释 凌源市博物馆石刻八面摩尼轮:文化景观的解释 李勤璞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第二辑(辽海出版社,2007年12月)刊载。刊本较胜。 一、前言 二、形态描述 三、大法寺与爱马营子 四、地域场景 五、摩尼轮、六字真言在当时当地的意义 六、结论 照片,地图,手绘图,引用书目 一、前言 二○○二年十一月一日,秋空爽朗,本文作者在辽宁最西部凌源市博物馆内,看见关帝庙前廊存放一件八面、棱柱体石刻,上刻梵藏蒙古文字,颇觉新奇,一直以为它是西藏佛教的石经幢幢身部分。二○○四年六月再去凌源博物馆时,请教馆长冯文学先生,他说是某喇嘛庙的摩尼轮。到大法寺访问,印证了他的说法。虽说如此,但这个石刻摩尼轮样式上还是太像石经幢了,尤其把它跟它摞于其上的金代皇统七年(1147)八面石经幢幢身 (图一)一看,就觉察二者的关系。 这石刻摩尼轮就是本稿要研究的。按照人文地理学,这石刻是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因之本稿的探讨拟採用景观诠释的途径(process)。 文化景观是一个区域的一般外观,是人类行为在地表上的结果,“一个区域的独特性乃是由该区域内活动的人之思想及其文化系络、历史传统等型塑而成,在此蕴含著从文化历史脉络中来探索把握一个区域的人文景观的立场”。 具体来说,在着手研究的时候,本稿服膺並遵循下述景观形态论的思想: 如同新康德学派所标举的对人文世界的思维态度,邵峨(Carl. O. Sauer, 1889-1975)的方法论中绾(wǎn)合著三种面向,並由此三种面向形构出地理学的最中心的意义或价值核心,此即“文化景观”。这三种面向为何?即:文化、历史与区域。邵峨说:“区域研究蕴含著时间的深度……,其自然背景受人文作用力的型塑,而发展的方向则诉诸各式各样文化的择取,人文地理即是使(始)于对一个特定的空间之文化经验的瞭解……”。彼又说:“时间向度是地理瞭解的一部份,人文地理将人视为地理的作用力;人运用其技术、依其需求,而在无可回溯的时间之流中改变並利用其生存环境”。文化景观形态论就是主张地理学者研究人文世界时,由区域的文化景观入手,运用田野调查、文献研读等工夫,而能追溯其历史起源与脉络,並掌握其文化整合体的独特性;由文化个体在区域中的源生、延伸、複合之过程到一个整合的文化景观形态的展显之把握,从这里面凸显出该区域的独特性,于此,邵峨宣示了一个地理学的思维进路:经由区域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的诠释以彰显该区域文化景观的内在性意义。 这里说得非常明白,以下即按其程序,尝试对这件文物的意义加以阐释,同时希望增进本地域文化问题的了解。 二、石刻八面摩尼轮:形态描述 这件目下收藏在市博物馆的石雕摩尼轮(梵mani cakra, 藏ma ni vkhor lo, 蒙mani qorlu),只剩轮身部分(见图一)。为八面、正棱柱体,高36cm,直径29.5cm,每面从上至下依次凸刻梵(La?ja字体)、藏、蒙古三体合璧文字,加上最前头的文章起首符共八个(见摹本,及图四、图五),即: 八面 第一面 第二面 第三面 第四面 第五面 第六面 第七面 第八面 真言 (起首符) om ma ni pad me hūm hrīh 轮身底部中心是一个圆形的眼儿,原来安放转轴的;以其作中心,浅刻十字交叉的金刚杵线形图案(图三)。具体来说: 形制:石刻,八面棱柱体;各面样式:西藏寺庙建筑样式。每面尺寸:宽11cm,高36cm; 原先上下有轴,安放在一个石刻、四角亭子内。上半部内空,可以盛经卷之类(图二)。 刻文:每面自上而下阳刻三体合璧一个音节,依次为:兰咱体梵文、有头体(dbu-can)西藏文、“楷体”蒙古文,计七个。其前则是那三种语文里的文章起首符号,即 ①文章起首符号, ②观世音菩萨六字真言(mantra):om ma ni pad me hūm, ③阿弥陀如来(Amitabha)种子(bīja, sa bon)字:hrīh。 根据调查,这石刻之物是从寺庙移来,以利文物的保存,即: 用途:寺庙使用的摩尼轮。 出自(place):清代本地(当时喀喇沁左翼旗)乃马营子(naiman qosiγu)村喇嘛庙大法寺之物。原来内装经文,上下端並有转轴,置于一个四角石刻小亭子内。亭子则安放在寺庙(mgon-pa)山门外西南方不远处,供人们转动以祈福,成为本村人难忘的景观。 三、大法寺与爱马营子 这件石刻原是本市境内大法寺之物。大法寺在现今凌源市四合当蒙古族乡爱马营子村(aimaγ qoroγ-a, 即前述乃马营子),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不知其藏语蒙古语名称。根据观察与当地採访,画寺庙示意图(见下)。另外门前县级柏油公路“四官营子—百牛群公路”,隔开寺庙院落与摩尼轮的石亭子,经常有大小机动车呼啸而过,惊动丘陵起伏间的小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