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东北大陆裂谷系的形成及演化.pdfVIP

论中国东北大陆裂谷系的形成及演化.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地 质 科 学 1989年 7月 SC|ENT! E 『1㈨ !CA 、INICk 第 胡 、 、=. ,i 论中国东北大陆裂谷系的形成 演化 刘 嘉 麒 (中国科学陆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大陆裂谷系 裂谷 松辽地堑 火 山话动 弧后扩张 板块俯冲 提要:宫中生代末期以来 ,东北地区形成了以松辽地堑为主体 ,联合下辽河裂答、伊通一僻 兰裂谷、抚顺一密山裂谷以及邻近断 陷盆地的大陆裂谷系 ,并向南北两端延伸, 亚洲末 构成 一 条大的裂谷带。这个大陆裂谷系的形成和发展是 由中央 向两侧展开 的,与板欤俯冲、弧后扩 张密切相关 一 、 东北大陆裂谷系的构成 自J.W Gregory(I896)研究东非地堑时提 出 “裂谷”一词 以来.一直是大地 梅造学 中热烈讨论的闻题之一。 尽管不同学者使用的名词有时不同,如 rift (Molar.1982), gnben,taphrogenesis(Doebletal,I974),却有 比较一致的含义。 人们根据裂谷的含 义,在 中国东北地区建立 了松辽地堑0(童崇光 ,1980:杨继 良,1983),伊通一旅兰裂谷 (张宝 政等 ,I982;赵文峰,1984;程学懦 ,1984),抚顺一密 山裂谷 (董南庭等,I982;李东津等 1982),下辽河裂谷 和渤海裂谷 (李继亮等,1980;陈昌明等,1983)等概念 。 然而这些梅 造堆元是孤立存在还是密切相关,没有明确的意见。很少有人把它们作为一个醯体—一 致谷系看待,而将其隔裂开来,尤其认为下j工河裂谷与松辽地堑应该分开,进而 东北和擎 北 电无关联 a概括其理 由大体有三:(1)它们生成的时代不同,松辽早于 下辽;(2)所处基 窿不同,松辽地堑处在华力西褶皱系上,下辽河裂谷则产于华北趋台中;(3)四平隆起将二 者分开,不能连为一体 。作者认为,松辽和下辽是一个整体 进i—j构成东北大陆裂谷系,主 要依据如下: (I)火山活动盼性质和步调基本一致,生成的时代犬肄相 同。 松辽地堑火山强动开 始 r蜕白垩世 (86.2Ma),高峰期在始新世的双辽幕 (49一一4{~Ma),新第三纪以后}蘩止 火山活动 刘嘉麒,1.988),所 以它形成的时代 应在晚 自垩世至早第三纪,过去认为它形成: 得 早,是萄为几乎无 八了解处于地堑中央的双辽地区早第三纪还有较强的碱性玄武岩浆 活动 并包含 着超镁铁质岩深源包体 。下辽河的玄武岩也以碱性为主,多与新新统地层互 层,已知深部玄武岩的 K—Ar年龄为 37,5Ma(从柏林等,I979),与之相邻的渤海和华北 平原钻孔中玄武岩年龄介于 7l一45Ma 【中剧科学院地质所誊0室,1977),表 明两枷 g火 丰文于 198 年 2月收到e J龙新仁,】9s,扯辽 地南韶构造 蹙育特征厦啦 目矍 ! 际义 ,1979,下辽河裂咎形成机理和石油垃质 题 矗。步册究 · 娜福灯,198.8,下辽河裂咎及其深 部过程(研究生毕业论戈)。 维普资讯 柏 质 科 学 山活动都在新第三纪以前 ,由火山活动和地层反映 出松辽地堑和下辽河裂谷的形成时代 掂 差不 大,主要发育期 (早第三纪)基本吻合o ’ (2)同处于地幔的隆起带和地表凹陷带 ,具有相 同的地壳厚度和重力场 。其莫霍面 探 度均小于 34kni,东鹾两侧分别为 35—37km、35—4lkm;两地的重力值绝大部分为 0 至 一 10regal,G值一般小于 0.1mga]/kni,两侧 的重力值急剧下降,均低于--30mgal/kni, G值为 02—0.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