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藏族历史与文化论文集藏族历史与文化论文集藏族历史与文化论文集藏族历史与文化论文集
藏族历史与文化论文集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产生于内陆,并通过内陆向外界传播。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藏族历史与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藏族历史与文化论文篇1 从历史文化探究汉藏族的渊源关系
[摘要]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留下生存、发展的轨迹和文化基因,从中我们可以探究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相互的渊源关系。从古至今,汉藏族共同生存于同一个地理板块,两个民族历史文化关系源远流长,许多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史前文化时期中原与西藏就开始了互相接触和影响。对民族称谓、语言、文化和生物学遗传等多个层面的研究成果,更是证明汉藏关系悠久而深厚,从而也证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形成历程。
[关键词]汉藏族;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形成了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格局。在56个民族中,汉族和藏族间的关系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活在青藏高原和中原地区的汉藏两个民族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一同走了过来,在历史时空中,画出了汉族人民和藏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和其他民族共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轨迹。
对于汉藏族关系,多识教授指出,当前研究汉藏族关系的许多学者,更多地纵向梳理了元明清三代汉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至多也只是追溯到唐蕃之间的联姻,似乎在这个历史阶段之前,汉藏两个民族相互没有发生过任何关系似的,但历史事实却是这样的,虽然吐蕃人(藏族先民)建立的“吐蕃,,政权和中原王朝发生关系开始于隋唐时代,但是藏族(吐蕃政权的主体民族)却不是突然出现在隋唐时期的,而是早在藏族进入中原汉族视野以前,就生活在毗邻中原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与当时中原的华夏民族产生了各个层面的民族关系,大量的考古、民族学、历史及语言学甚至现代生物科学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了汉藏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关系。
遗存中的渊源关系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目前已经考证出来的考古材料看,远在旧石器时代,藏族的先民就已经生存、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目前,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境内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就有8处,它们分别为藏南定日的苏热,藏北班戈色林错东南岸的各听,藏北申扎的珠洛勒和多格则,藏西日土的扎布和夏达错东北岸,藏南吉隆的哈东淌和却得淌。其中,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西藏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后3个遗迹,其余遗迹都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由考古和其他自然科学工作者在综合科学考察中发现的。西藏发现的这些旧石器均为地面采集的,缺乏原生地地层证据。西藏的旧石器,石片厚大,质料多为角岩,还有西藏的双湖、申扎一带发现的旧石器也大多保留和体现着这个时期石器的显著特征,以石片石器为主,并保留有砾石面。西藏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和中国内地的有非常明显的共同特征,即石片石器在石器中占有绝大多数,这些石器加工比较粗糙,基本上都保留有砾石面。根据西藏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形制、制造技术等特征,考古学工作者经过比较研究,将西藏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工艺传统和渊源与中原华北旧石器系统联系在一起,认为西藏旧石器时代文化可能与我国华北、西南及东南亚旧石器文化发生过交流。
到目前为止,西藏也发现了不少以细石器及小型石片工具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在这些文化遗存中,不见陶器、骨器、金属器及大型打制石器。这些文化遗存代表西藏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距今大约在7500—5000年上下,主要以狩猎经济类型为主,被归属于“藏西北文化类型”。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之后的发掘遗址有卡若、小恩达、曲贡、邦嘎、昌果沟、达龙查等,除此之外,林芝县还发掘出红光、云星、居木、加拉马和拉萨纳金等遗迹,墨脱县境内也发掘了7处采集点。西藏这些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年代大约距今为5000—3000年。考古工作者对其中的卡若、邦嘎、曲贡、昌果沟等做了扎实、详实的考据工作。西藏卡若遗址为首的这些新石器文化遗存,独具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被考古学者与小恩达等遗址一起命名为“卡若文化”。“卡若文化”中发掘出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与陶器并存,陶器均为小平底器,以罐、钵、盆为基本组合,纹饰以刻划纹为主,三角折线纹为母体花纹,以石块为建筑材料,有大量谷灰和粟粒出土。学者研究证实,卡若文化遗址发掘出的彩陶的花纹和形制与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非常相似,小恩达文化遗址则与青海地区的齐家文化有一定根脉联系,而吐蕃早期的古文化遗存中陶制品的色彩、纹型则与寺洼文化基本一致,而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都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至于卡若遗址中的粟类谷物,则是明显来自黄河流域,是中原文化西传南传的产物。
从西藏挖掘出来的丰富考古材料以及与周边文化之间的联系证明,我们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中原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中原华北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