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161 宸奎阁碑
報告者:王萬雋 報告日期:93年3月27日 報告編號/拓片號/篇名:27/02161/宋阿育王寺宸奎閣碑 撰并書者:蘇軾/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兩浙西路兵馬鈴轄.兼提舉本路兵馬巡檢公事.武功縣開國子食邑六百戶.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 書寫年:北宋元祐六年一月一日(西元1091年),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刻。 書體:正書和行書 一、 碑文: 1 皇祐中,有詔廬山僧懷璉住京師十方淨因禪院,召對化成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是時 2 北方為佛者,皆留於名相,囿於因果,以故,士之聰明超逸者皆鄙其言,詆為蠻夷下俚之說。璉獨指其妙 3 與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時士大夫喜從之游,遇休沐日,璉未盥漱,而戶外之屨履滿矣。 4 仁宗以天縱之能,不由師傳,自然得道,與璉問荅,親書頌詩以賜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書乞歸老山中。上 5 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不許。治平中,再乞,堅甚, 6 英宗留之不可,賜詔許自便。璉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歸老于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四明之人,相與 7 出力建大閣,藏所賜頌詩,榜之曰宸奎。時京師始建寶文閣,詔取其副本藏焉。且命歲度僧一人。璉歸山二 8 十有三年,年八十有三。臣出守杭州,其徒使來告曰:「宸奎閣未有銘。君逮事昭陵,而與吾師游最舊,其可以 9 辤!」臣謹按古之人君號知佛者,必曰漢明、梁武,其徒蓋常以藉口,而繪其像于壁者。漢明以察為明,而梁武 10 以弱為仁。皆緣名失實,去佛遠甚。恭惟 11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未嘗廣度僧尼,崇侈寺廟。干戈斧質,未嘗有所私貸。而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此所謂得 12 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璉雖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嚴甚。上嘗賜以龍腦鉢盂,璉對使者焚之,曰:「吾法以 13 壞色衣,以瓦鐵食,此鉢非法。」使者歸奏,上嘉歎久之。銘曰:巍巍 14 仁皇,體合自然。神曜得道,非有師傳。維道人璉,逍遙自在。禪律並行,不相留礙。於穆頌詩,我既其文。惟佛與佛, 15 乃識其真。咨尔東南,山君海王。時節來朝,以謹其藏。 16 元祐六年正月癸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兼提舉 17 本路兵馬巡檢公事.武功縣開國子食邑六百戶.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臣蘇軾撰并書。 18 四明阿育王寺故有宸奎閣,不知毀自何年,寺西折數十武即妙喜泉,相傳沉碑在焉。余抵四明,命僧索之水中,乃得唐范的書常住田碑一通,其 19 陰則有宋張無垢撰妙喜泉銘,數百年舊迹,一旦軒露,良亦有數哉,後從范東明司馬,譚及蘇長公閣記,司馬家藏有長公舊刻,余為欣然,命林生芝雙鈎入石, 20 以補阿育闕典。長公書流播甚多,獨此筆法遒勁,有歐顏風故,願與海內操觚者共寶焉。萬曆乙酉冬孟,郡守溫陵蔡貴易識。 二、注釋: 1/1 懷璉:(1009~1090)宋代雲門宗僧,漳州龍溪人。俗姓陳,號「璉三生」。稟性聰慧,不誇世榮。幼年出家,篤志道學,寢食雙廢。曾舉學懷澄十餘年,受印可後,由廬山圓通,在居納會下任書記。仁宗皇祐二年(1050),紹令居納助東都十方淨因禪院,納以目疾舉璉代之。同年二月,奉詔對化成殿答帝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大覺禪師」號。至和二年(1055),璉乞歸,帝慰留京師。英宗治平二年(1065)復上表歸山林,獲准。璉東歸,原住金山西湖,後因四明郡守之請,移往阿育王廣利禪寺。四明人相與協力造大閣。元祐五年無疾而終,年八十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頁5848) 2/2 名相:為五法之一。名,指事物之名稱,能詮顯事物之本體;相,指事物之相狀。以名能詮顯事物之相狀,故稱名相。蓋一切事物,皆有名有相,耳可聞者是為名,眼可見者是為相。然此名與相皆是虛假而非契於法之實性者,乃係一種方便教化之假立施設,而凡夫常分別此虛假之名相,生起種種妄想執著。於諸經論中多載有計執名相,而隨相逐流之事(頁2259)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為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蓋一切諸法之形成,「因」為能生,「果」為所生;亦即能引生結果者為因,由因而生者為果。以時間之因果關係而言,因在前,果在後,此稱為因果異時;但若就空間而言,則如束蘆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廣義之因果關係,稱為因果同時。(2293) 4/3 屨:(一)單底之屢;(二)賤屢亦稱屨;(三)與屢通。(《中文大辭典》,頁4294) 5/4 荅:與答通。(《中文大辭典》,頁122344) 6/5 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圓融而不凝滯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