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和谐教学的基本原理
和谐教学的基本原理
王敏勤
所谓和谐教学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它不是研究某一学科或某一学段的分科教学法,是研究各个学科、各个学段教学的综合教学法。但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在和谐教学基本原理和模式的指导下,形成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教学模式。
一、对教学中“和谐”的辩证理解
1.和谐是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它们配合得不够合理,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就要考虑如何使教学的各种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教师从备课到上课一直贯穿的思想。
2.和谐是动态的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和谐是绝对的。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时地调整各种要素的搭配关系,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这就好比是一支乐队,教师是这支乐队的指挥。每一个乐手都想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而任何不和谐的音符都会影响到整首乐曲的效果。指挥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个乐手的演奏,使他们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又必须与别的乐手密切配合,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简单组合。
3.和谐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和谐是一种完美,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状态。夏夭兹博在《杂想篇》中说:“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比例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凡是既美又真的也就在结果上是愉快的和善的。”这段话揭示了和谐与真善美的关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和谐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也是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
二、和谐教学的四大要素与六种关系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母系统,这个母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又是一个个的子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只有密切配合,相互谐调,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这就是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个要素的相互配合,构成了六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一条主线。图示如下:
这六种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状态,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教师与学生要和谐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教学过程。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在《给学习自由》一书中说:“在学习开初,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知识,课的组织、视听工具的使用和教学程序的决定,讲座质量的高低和参考书的多少,全不相干,尽管这些因素在某一时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学习不靠这些,学习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靠这关系之中的态度。”[1]?任何人都有希望被他人接纳、看重、欣赏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在课堂上满足,靠的是教师、学生的相互给予,当然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给予。
2.教师与教材要和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教材是个例子,不需要认真钻研教材了,主要是转变教学方式,所以上课时师生忙于互动和表演,而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却很肤浅。其实,不管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法,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样,知识的掌握也分为四个层次。有的人只能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但不能把这些知识点连成一条线,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连不起来,这是掌握知识的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南昌工程学院811水力学考研真题试题(含标准答案)2019年.doc VIP
- Section A(3a~3c)Unit 1 What's the matter【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人教新目标八下.doc
- 麻疹健康讲座.ppt VIP
- 中文版日本标准 JIS G 4305-2005.doc VIP
- 空调维保售后服务方案.docx VIP
- 廉洁教育党课违反廉洁纪律案例警示PPT课件.pptx VIP
- 司法鉴定人培训试卷.docx VIP
-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指南.docx VIP
- 南昌工程学院水力学 试题及答案.doc VIP
- NB_T47028-2023压力容器用镍及镍合金锻件.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