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痿证-成都中医药大学.PPT
痿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教研室 了解痿证的概念及特征 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 掌握痿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掌握痿证的辩证论治 了解痿证转归预后、调护及康复措施 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蹙”。 《内经》对本病论述颇详,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任、督、带脉皆络合于阳明,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独取阳明”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较少进行专题讨论。直到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 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弊,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有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对后世影响颇深。 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日趋完善。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外感温热毒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室不节、跌打损伤以及接触神经毒性药物等,均可致使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而发为痿证。 病变部位 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 五脏病变,皆能致痿。 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 外感温邪、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病久不已,气血阴精亏耗,则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 故临床常呈现因实致虚、因虚致实和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痿证与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痿证与痹证 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鉴别。 痿证与西医学中神经肌肉系统的许多疾病有关。 血清学检查,AST、ALT、LDH等 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肌肉活组织检查等 CT、MRI等 重在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 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实证宜祛邪和络为主,虚实兼夹者,又当兼顾之。 主证: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爆。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本方有清热润燥,养阴宣肺作用,适用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之证 主证: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代表方:加味二妙散加减。 本方清利湿热,补肾通脉,用于湿热内盛,兼见虚火之痿证。 主证: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咣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本方健脾益气利湿,用于脾胃虚弱,健运失常,水湿内盛者;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养血,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者。 主证: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呜,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