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古代陵墓研究中的资料选择与利用问题.ppt

11中国古代陵墓研究中的资料选择与利用问题.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中国古代陵墓研究中的资料选择与利用问题

一些看似对于礼制研究史料价值不甚重要的诗文词赋等,有时也包含有古代陵墓研究所需的关键性资料。如南宋皇陵在历代皇陵的著录和研究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甚至诸陵的位次也有异说。判定南宋皇陵位次,最重要的资料毫无疑问应该是《宋会要辑稿》,该书记录了孟太后至宁宗诸帝后攒宫的卜选和兴建,但它所著录的是有关人员奏疏和皇帝批答,涉及的陵墓整个营造过程,对于各陵相对位置的记载只是间接的,有时关于同一座攒宫的先后不同记载,还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解读。宋宁宗末年,魏了翁奉诏祭谒绍兴诸攒宫,其纪事诗中有“先从攒殿拜昭慈”、“次从祐阜至思崇”等句,所附“自注”云:“先昭慈,次永祐上下宫,次永阜上宫,次永思上下宫,次永阜下宫,终永崇。谒之日以道便,祭之日仍以尊卑得次”。以这个记载和《宋会要辑稿》中的有关记载相参校,就可以基本准确地推断出南宋诸陵的次序。 返回 四、地方志资料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修志,除最多见的府州县志外,也有省志、全国性的“一统志”,还有一些特殊的方志。对于各自的所在地而言,古代帝王陵墓是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财富,在地方志中一般都有著录。唐代以来全国性的地志中,如唐李泰等 《括地志》(存辑佚本)、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元孛兰盻《大元大一统志》以及明清历次重修《一统志》等,有若干关于古帝王陵墓的著录。现存宋元明清各种官私所修地方志中也保留了多条古代帝王陵墓的资料,一般在“陵墓”、“古迹”、“山川”和“金石”、“艺文”等门类中,“陵墓”或“古迹”、“山川”门所记多为古代陵墓的方位、道里、世次等,关于陵墓制度的具体记录资料比较少,但这些记载却为各地陵墓的考古调查和指认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金石”、“艺文”门著录部分碑文、圹志文和祭谒诗文等,一般来说对于陵墓制度研究的直接价值并不特别大,但可以提供一些间接资料。 返回 由于古代帝王陵墓多集中分布在同时期的都城附近,因而都城方志中的帝王陵墓资料相对集中,如南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张淏《宝庆会稽续志》、潜说友《咸淳临安志》,清末周家楣等《光绪顺天府志》等;而明清两代历次所修的《昌平州志》、《遵化州志》、《易州志》,对于各自封域中的明清皇陵分别做了更为详尽的著录。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地方史志,专门著录某些古代都城的史事,书中有比较集中的陵墓资料,对于古代陵墓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成书于汉晋间作者失考或者尚存争议的《三辅黄图》、《三秦记》、《关中记》等,内有关于西汉皇陵的重要记载。唐代以后的这类书籍保留下来的更多,如宋代宋敏求《长安志》、程大昌《雍录》,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李好文《长安志图》,明代柳瑛《中都志》、曾惟诚《帝乡纪略》,清初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乾隆时于敏中等奉敕编纂的《钦定日下旧闻考》等。 返回 五、考古调查、发掘资料 随着近代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国,20 世纪20年代,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的发掘是中国古代陵墓考古发掘的开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研究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另在 20 世纪30 年代前后,刘敦桢、朱偰等先辈研究者对于南北两京附近的明清皇陵、南朝帝王陵墓石刻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绘调查,开启了古代帝王陵墓科学调查的先河。此后,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成为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中最基本的资料依据。 陵墓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提供了陵园建筑结构、建筑物布局和规格、墓室(玄宫)结构和规模装饰等基本信息,墓中随葬品还蕴含着墓主身份、墓葬年代等重要信息;陵墓的考古发掘材料具有其他各种文献资料无可比拟的准确性和直观性。最近五六十年来,历代帝王陵墓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陕西西安周围的秦始皇陵和西汉、唐代若干皇陵以及河南巩义北宋皇陵等持续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局部发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帝王陵墓的调查和发掘,是秦汉至元明时期考古工作的重点之一,“半个世纪来的秦汉至宋明时代帝王陵墓考古在社会上和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们对秦汉以来的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发展史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与之相适应,对于古代帝王陵墓研究的着眼点,也从以出土文物为重点,转移到了以陵园结构和陵墓制度本身为重点。 返回 墓葬出土时的某些现象和相关资料有时还会透露出某些其他种类史料很少能够记载的重要信息。明朝益藩后几代亲王陵墓均不建玄宫,采用石灰椁葬制,已发现的实例有益宣王墓和益定王墓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很普通的墓穴之制,没有等级标记,一般官员直至庶民都可以使用。益藩贵为亲王,采用这种简陋的墓制并不是因为个人品性节俭,而是另有原委。据《益恭王圹志》记载:“(恭王)吴妃薨,营葬于南城县资盛山之原,比世孙(益宣王)奉命开圹合葬,而水蚁交侵,哀恸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