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演变-气象科学.PDF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演变-气象科学.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演变-气象科学

维普资讯 第 26卷 第 2期 气 象 科 学 Vo1.26,No.2 2006年 4月 SCIENTIA M ETEoRoLoGICA SINICA April,2006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演变 陈晓红 冯皖平 璩 瑛 (安徽省气象台,合肥 230031) 摘 要 使用 EC模式的格点高度场和风场资料 ,分析 2003年 6~7月欧亚地区环流形势演 变特征与安徽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关系发现 :淮河流域的强降雨能持续 14d之久,是 500hPa高 空超长波维持 2波、长波交替出现 5~6波、高纬度为阻塞环流形势以及副热带高压脊长时间稳定 在 23~27。N偏北位置诸 因子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关键词 致洪暴雨 环流特征 中期预报 分类号 P463.1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2003年 6月 29日至 7月 12日,安徽省淮河流域出现了持续性强降雨 ,除 7月 7日外 ,长江 以北地区每 天都发生暴雨,其 中有 5次范围广、强度大的暴雨过程 ,大暴雨均集中在淮北南部到江淮之间。14d的总雨 量达 300~500mm 的县市有4O个 ,500mm 以上的县市5个。该期 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台站的总降雨量接近 历年 6~8月的平均降雨量 。从而致使淮河洪水泛滥 ,并大范围行洪和蓄洪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 对于历史上 1991年 5~7月江淮流域出现的严重暴雨和洪涝的环流形势 ,率爱梅曾作过分析[1],但未涉 及到预报;仇永炎等对 中期预报作过很多阐述和研究[2],极大地启示 了我们。本文利用 EC模式的格点高度 场和风场资料,着重分析上述致洪暴雨期间大尺度环流形势演变特征与 中期预报的关系,以讨论中期暴雨预 报方法 ,从而做好暴雨预报 。 1 500hPa环流形势演变特征 1.1 中高纬度环流形势特征 2003年 6月 21日安徽入梅 ,比常年偏晚 5d。入梅时 500hPa高纬地区为典型的单阻型迟梅环流形势 (图 la)。其特征是在西西伯利亚有一个稳定的阻塞高压 ,阻高上下游从乌拉尔山到欧洲 以及贝加尔湖 以东 地区分别是长波槽 。从贝加尔湖以东低槽 中不断分裂冷空气东移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以下简称副 高)脊线在 16~22。N之间,位置偏南,并且南北摆动较大。南下的冷空气与副高西北侧暖湿气流主要交汇 在长江中下游到江南地 区,降雨带主要在江南 ,雨带振幅也较大。此后 ,西西伯利亚阻塞高压西退至乌拉尔 山,其东西两侧的低槽不断往南加深 、并且气旋性打通成宽广的低槽 区。同时致使库页岛附近的高压脊向北 经向发展,逐渐在雅库茨克一带形成另一阻塞高压 (图 1b),亚洲中纬度 37~45。N上空建立平直西风环流 , 其上多短波槽活动;低纬度孟加拉湾为低槽 区,副高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在 日本 以南洋面到我国江南东南部 、 华南东部及南海以东地区,120。E脊线位于 23~27。N之 间。江南 降雨结束 ,主要雨带北抬到长江 以北地 区。自7月 3日起 ,阻塞系统又逐渐转为单阻型(图略),淮河流域出现大范围连续强降雨。7月 10日以后 阻塞形势遭破坏 ,降雨范围明显减少 ,7月 22日副高大幅度西伸北抬梅雨结束 。 收稿 日期 :2004—08—14;修改稿 日期 :2005—01—05 基金项 目:本文由2003~2004年安徽省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编号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陈晓红(1954一),女(汉),安徽无为,高工 ,现在安徽省气象台,主要从事中短期预报研究.E-mail:ahochenxh(~163.com 维普资讯 2期 陈晓红等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演变 193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