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门坎 百年苗疆超常规奇迹.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老师定的题目:(一声叹息 贵州石门坎) 贵州石门坎:百年乡村的超常规奇迹 用当地人话说,偏居乌蒙山腹地的石门坎是贵州“西部之西、边远之远”,这里曾经几乎是中国最贫困的地方。但朱雨翔可以毫不费力地带着你穿过齐膝的荒草,找到已经废弃多年的游泳池、篮球场。从这位熟知石门坎历史的苗族教师口中,“苗族文化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文化最高区”等词眼所承载的繁荣便得以复活。 近期,伴随着寄望的慕名拜访,记者一行从贵阳行车一直往西,在乌蒙山腹地千壑万仞中颠簸近十小时后,走进了这片蜚声海外的文化高地。 香港文汇报记者 虎静 郎艳林 威宁石门坎报道 稿一、 苗疆乡村的超常规发展 1985年,刚出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在干部见面会上,出人意料地和当地干部讲起了一个外国人的故事:1904年,一个名叫柏格理的英国人在贵州威宁县一个非常贫穷、荒凉的地方开创了一系列教育奇迹。 胡锦涛最后还对当地干部说到:“柏格理用实践告诉人们:进步的科学文化和艰苦创业,可以在贫困落后的地区,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龙年得道” 迎来“救星”(小标题) 石门坎,正是胡锦涛语中提到的”非常贫穷、荒凉的地方“,一个被当地人称为“西部之西、边远之远”的苗族村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个位于贵州省威宁县最西部山区的小村庄,一度被建设成为“苗疆文化圣地”和“西南文化最高区”。 1905年,为逃避杀戮,一支被称为“大花苗”的苗族逃到了滇黔川最偏僻荒凉的石门坎。在这里他们没有土地,靠租种彝族土司的土地为生,过着刀耕火种、结绳刻木的生活。 就是在这个被当时“大花苗”称为“龙年得道”的7月12日,威宁和水城一带的四个大花苗人跋山涉水,走了几天,找到了当时在云南昭通圣经公会布道所的牧师柏格理。 当时柏格理已经40岁,对于这位已在中国传道17年的牧师来说,他一直希望能像到非洲传道的同胞李文斯顿那样,在中国引领一个民族归信。“尽管他在昭通做过很多传教的工作,还曾冒着生命危险到金沙江附近的凉山彝族去传教,但收效甚微。”朱雨翔说。 据史料记载,正是在四个大花苗人的邀请下,这年冬天,柏格理和四名苗族以及昭通的汉族信徒来到了滇黔交界处的石门坎。 对于已在中国生活了17年的柏格理来说,初入石门坎时,当地苗民半农半奴的生活场景还是令他十分震惊。由于生活极其艰苦,当时的苗民大多头盘长辫,身穿粗麻布衣,赤脚或穿草鞋,身上不但肮脏污秽,而且气味很重。 朱雨翔曾听父辈们讲过,当时,附近苗寨里几乎找不出一个人能数到两位数,略识些字的只有两个在彝族土司家做高级家奴的苗民。 初入石门坎的柏格理马上换下洋服,身着粗麻布的苗服和草鞋。在走访一些苗寨的时候,他不但苗民们同吃玉米、荞麦饭,有时还一同睡在跳蚤成群的麦草堆里,有两次他竟在牛棚里与一头母牛及其牛仔同睡于一捆干草之上。 柏格理很快被苗民们接纳,当地苗民视他为最可信赖的人,他们还称他为“拉蒙”(苗王)。在现在石门民族学校校史馆内,还有这段历史完整的文字记录。 兴办教育 创建苗文(小标题) 最初,柏格理在苗疆的传教工作并未得到教会的资助。为办学校和修建教堂,柏格理非常巧妙地向当地彝族首领讨到了一块80多亩的土地。 至今,在当地苗民还流传着柏格理智讨土地的传说:当时柏格理向彝族首领安荣之讨要一块土地修建教堂和学校,说只需要“一张牛皮”大小就可以。首领以为微不足道,答应把这块地送给他,但是,柏格理却将牛皮割成细条,最后围起来的土地竟有80多亩。 在柏格理用这样的方式讨到土地后,苗民们又每人出100个铜板凑出来100万个铜板。1906年,柏格理修建的学校开班授课。 第一批20多个学生全部是基督教徒。随后,这座最初只有一个“初小班”的学校,逐步发展扩大,并且还开创了近代男女同校的先河。“为了既尊重当地人的传统,又保证妇女受教育的权利,石门坎还建立了光华女子学校,实行男女同校学习。”朱雨翔说。 经过六年发展,学校已成为一个完善的小学,设有高级、初级班以及男女两部,并取名为“光华小学”,意即“光复中华”。柏格理还在学校后面建造了宿舍、礼堂、游泳池和运动场。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没有进到学校读书的成年人,教会还开办了“平民学校”,苗族信徒在主日进礼拜堂的时候,不仅要礼拜,晚上还要分班学习,通读苗文《平民夜读课本》。 据文献统计,在1905至1949年45年间,柏格理和继任者在苗族地区总共建了54所学校;共培养出了3个博士、1个硕士和100多本科大学生,高中和初中生众多。这些苗族学生中,有10多人担任过省部级的高官。 1949年后,威宁县一次教育普查显示,当地苗族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口比例超过其他少数民族,甚至超过汉族。当时的石门坎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教育基地和“西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