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国学热”背景下的国学培训机遇分析.
关于“国学热”背景下的国学培训机遇分析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国民精神文化教育方面在下坡路上走得越来越急,国学热的兴起便有其中的原因。现在的国学热主要暴漏出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反映了我们以往教育的不当,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外加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重,同时课外知识性的辅导机构又林林总总,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青少年在其学龄阶段花费几乎所有的精力在考试上,却严重忽视了其精神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二是正因为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所以整体的人文水平下降。一旦脱离课堂教育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和经典教育上应该读什么书完全就找不到方向和感觉。个性化的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人们素质的参数。现在个性化阅读的严重退缩,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国学热,加速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再使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使原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让一部分人觉得严肃文化其实可以通过“戏说”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其弊端。
所以,综上,我们认为给予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一种合适的国学培训,来教育和引导其精神文化层次的提升将是很有必要且很有市场的。
表现在:国学培训必须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的,不加重儿童和青少年学业负担的课外项目,即必须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教育、引导价值。
国学培训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有很强的认同和支持。基于国学热背景和国人普遍对传统文化的崇尚。
当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压力大多又来自于学也学不完的科学性知识,这种局面反而让家长开始关注子女在非科学性知识领域的学习与成长。
社会上弥漫的诸多不良风气,如强烈的拜金主义和冷漠的人际关系让国人对当前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愈加担忧。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都需要从国人的道德教育上下功夫。
1.蓝字部分讲述不够清晰,并且说服力不强。
2.问题谈得不够深入,需要修改,以凸显出咱们参与的意义。
3.观点(国学培训的依据)缺少证据。
传统文化热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抛弃了民族文化而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民族, 只有建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珍惜和发扬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才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如何对待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 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 应该是既继承又超越, “和合转生” (张立文语) 儒家文化传统,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资源, 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王国维早在《国学丛刊·序》中就指出, “中西二学, 盛则俱盛, 衰则俱衰, 风气既开, 互
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 讲今日之学, 未有西学不兴, 而中学能兴者; 亦未有中学不兴, 而西学能兴者。” [11] 因此, 复兴国学不是复古, 不是抱残守缺, 也不是“整天沉湎于传统”, 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
上世纪初,国学大师章太炎曾给国学下了一个定义:“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1]。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运转,国学也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新一轮国学热呈现出不断扩展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直接表征。1992 年初,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着手筹办了大型学术集刊《国学研究》,并与美国南海公司合作拍摄中华文化系列讲座电视片。1993 年5 月,《国学研究》第一卷出版。
1993 年8 月16 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自此,在北大及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地反响。2002 年4 月,由张岱年老先生题写馆名的“安定门国学馆”在北京孔庙正式开馆;2003 年12 月,“2004 年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并发表甲申文化宣言;2005 年11 月19 日,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正式开课。2006 年伊始,《光明日报》设《国学》专版,大力推动国学的研究与传播。
外围表现。张立文教授曾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者和文化载体,其间有哲学的智慧、深邃的洞见、豁然的启示、成金的点化,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宗教信仰乃至风俗习惯。国学是中华民族生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