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闽台番银研究111018.pptVIP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闽台番银研究111018

明清时期闽台地区 贸易中的番银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徐心希 台湾开发始于宋代。此后闽台贸易逐渐形成与发展。明正德十一年(1516)葡萄牙商船携带银元来漳州浯屿岛购买福建商品,外国银元自此流入月港。隆庆元年(1567)海禁开放,番银大量流入龙溪、海澄。明末郑成功父子经营闽南与台湾,竭力加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并拓展商路远至日本、东南亚诸国。其间番银已经作为贸易一般等价物进入闽台地区,为闽台民众普遍接受。清领台湾后,再解海禁、实施开海贸易政策。在民众私航活动的推动下,台湾与沿海各省之间的通商港口不断增多。闽商在台湾与沿海各省经贸往来中成为最主要的经销商。道光之前,两岸之间的物资交流进入了繁荣时期,台湾一跃成为经贸活动发达地区之一。台湾与沿海各省经贸往来的发展与扩大,标志着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力求全景式地回顾明末至道咸年间两岸贸易往来,厘清闽台货币流通的史实与影响,侧重研究闽台番银的种类、管理与作用。 一、番银输入闽台地区的背景:明清时期大量西方银元输入中国 (一)番银概念的界定与记载 1、番银的来历 外国银元,俗称洋钱或番银。外国银元流入始于明代。清朝开海禁后外贸迅速发展,外商购买我国丝、茶、瓷等土特产基本采用各种银元。洋钱流入中国,长期只作银块流通,要称重量、较成色,并被改铸为银两。至乾隆中后期,因机器铸造的外国银元重量、成色能够标准化,使用时不像银两那样须“较银色之高低”、“称分两之轻重”,且式样精美,适应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计枚核值”,凭个数流通,成为异于银两的另一种白银货币,势力从闽粤向北扩展. 道光年间,“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但“长江溯流而西,至芜湖即不用,北上过黄河亦然”。输入中国的银元总共有几十种,最流行的莫过于一种西班牙银元——本洋(又称佛头、老头),即铸于墨西哥的加罗拉四世银元,重416英厘,合中国库平七钱二分多,含纯银90%。因供不应求,本洋出现升水,流通时作价高于实价(实际含银量)。同为西班牙银元的加罗拉三世币和斐迪南七世币虽重量成色一律,却要对本洋贴水。 五口通商后银元日益通行,本洋是华东、华南最受欢迎的货币。虽然墨西哥独立(1821)不久便停铸本洋,但中外贸易的需要和它在中国的升水吸引世界各地的本洋源源流入。到1852年底为止升水通常维持在8%到16%。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一方面因为战乱人们纷纷收藏这一公认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那几年上海生丝出口剧增,需大量本洋供收购生丝之用,本洋出现短缺。4年内输入约6000万元仍不敷用,升水稳定在50%以上,有此币者愈视为奇货。到1856年夏季,在欧洲不论用什么价格再也搜罗不到本洋,它在上海的升水达到86%,依然极难得到。鹰洋开始取而代之,本洋衰落下去. 清朝末年仍在流通的各种西班牙银元可能还有几千万元。墨西哥从1823年自铸银元,成色重量皆仿本洋,因镌有鹰徽,俗称“鹰洋”。进入中国后长期不受人欢迎,对本洋贴水有时超过25%。直到1853年在广州取代本洋,1857年在上海取代本洋,势力迅速扩张,60年代势力达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始终保持一定的升水。鹰洋也是当时远东地区,包括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南洋、朝鲜、安南等地最好的硬通货。 2、历代文献相关记述 西洋各国,凡来中国贸易者多使用“洋钱”,“洋钱一项,铸自外夷”,在清朝文献中还有“外洋”、“洋银”、“番银”等名称,但均是指的西方各国使用的银币(元)。其流人中国的途径是“洋银一项来自夷船”。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复议外省行用洋钱无碍》(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中指出:“惟洋银来至中国及东南各省行使之由,亦自有故。夷船停泊之所,即洋钱散布之区”。外国商人用洋银购买中国商品,因而,外国货币随之流人中国。清代中期,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外国商人主要来自西班牙、荷兰、法国、美国、英国等,在官私文献中有大量关于“洋银”货币的记载。另据《清史稿》卷124《食货五》载,外国货币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各种番银,亦潜内地以规利”。 按大髻、小髻是指该银币铸有打着首髻的西班牙国王查理第四头像;蓬头是指1794年铸有自由女神像的美国银币,蝙蝠亦是美国银元,因其背面铸有张翼的鹰而误称;双柱指西班牙银元,因其上铸有天平而得此俗称;马剑是指钱中有西人骑马持剑的荷兰银币。又据道光《厦门志》卷8引《海岛逸志》:“荷兰以银铸圆饼(即银元),钱中有番人骑马持剑,名曰马剑,半者名曰中剑;有小而厚者铸荷兰字,名曰幅盾,半者名曰小盾。法兰西铸圆银饼,中有双鹰,名曰双鹰。干丝腊(西班牙)国最富,多产金银,铸圆银饼,中有其国王之面,名曰洋钱”。再光绪《广州府志》卷168记载更为形象:“粤中所用银不一种,曰连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