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演义》初探.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家将演义》初探

忠義全家為國謀- 《楊家將演義》初探 中碩一 宋維哲 92.11.13 壹、前言 宋朝,文化上璀璨亮眼,但武功卻處處受制,且頻遭屈辱。觀諸史實,宋朝不乏名將,可悲的是,「強幹弱枝」之政策,以及多數君王「偏安議和」的心理,致使這些所謂的「名將」,皆成為許多演義小說中讚嘆與惋惜的「悲劇英雄」。「盡忠報國」卻含「莫須有」罪名而死的岳飛如是;「一門忠烈」雖僅剩「滿門孤寡」,但仍盡心衛國的楊家將亦如是。 古人有言:「將以多戮之故,傳世不過二代」。但如史實中楊業、延昭、文廣三世皆為名將,而小說中則延伸為五代名將者,更為罕見。楊家的槍法,亦曾被古人記於書冊之中。如清?陸鳳藻就曾於《小知錄》「梨花槍」一項中言: 槍法之傳,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槍,天下尚盛之。……《續文獻通考》:使槍之家十七,曰楊家三十六路花槍。 而現今武術界中的「八卦棍法」,亦相傳是楊五郎於五臺山上,教授僧人武功時所創。可見楊門事蹟之流傳,不僅僅在忠勇精神,還旁及武功方面。 就因楊門故事忠烈感人,後代好事者及說書人,便不斷地爲其添加情節,突出特定人物形象,形成了許多的楊家將話本與戲劇。與其他講史或英雄傳奇小說一樣,最後便有人為其作集結的工作。就現今流傳的刊本來看,楊家將故事形成了兩個系統:一為《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以下簡稱《楊家府演義》);一為《南北宋志傳》。此二書在故事情節及人物角色雖多有雷同,但在版本上仍有許多問題值得後人探究。而二書的作者(或說成書者)也仍有爭議性。因此,楊家將的故事如何成型,以及其版本等外圍事項,是筆者首先要處理的課題。 在楊家將的人物中,最特別、形象也最鮮明的,該算是以佘太君、木桂英為主的楊門女將。這些女將們的武功、性格、表現,在中國歷史以及文學中都是罕見的,因此,在本文最後,筆者欲另闢章節試論楊門女將的人物形象,希望真能呈現其氣吞天地、巾幗更勝鬚眉的特色。 貳、楊家將故事的流傳及成型 楊家將的戰功事蹟,一直為人所稱道。以下就宋、金、元、明四個朝代,分為兩個部分來論述。 一、宋金兩朝的流傳 歐陽脩(1007-1072)於〈楊君墓誌銘〉曾云: 繼業有子延昭,真宗時為莫州防禦使。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 歐陽脩作此篇墓誌銘時,楊家第三代楊文廣尚在人世。由此可知,楊家的威名及故事,在當時社會已是家喻戶曉,口耳相傳。至南宋之後,楊家將的故事更是不斷地演化、流傳。余嘉錫先生對此提出個人的見解: 余以為楊業父子之名,在北宋本不甚著,今流俗之所傳說,必起於南渡之後。時經喪敗,民不聊生,恨胡虜之亂華,痛國恥之不復,追惟靖康之禍,始於徽宗之約金攻遼,因念當太宗之時,國家強盛,儻能重用楊無敵以取燕雲,則女真蕞爾小夷,遠隔塞外,何敢欺陵上國。由是謳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傳於民間。吾意當時必有評話小說之流,敷演楊家將故事。 余先生或許未見歐陽修之文,故言楊氏父子之名「北宋本不甚著」,但其就南宋歷史背景論述楊家將故事流傳的原因,並提出南宋時必有評話小說的出現,則相當精當。余先生對此雖無舉例說明,但於〈楊家將故事考信錄〉中則列舉兩筆宋末時人的紀錄,以證楊家將故事逐漸脫離史實,轉為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 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後集》:「真宗時楊畋,字延昭,為防禦使。屢有邊功,天下稱為楊無敵,夷虜皆畫其象而事之。」 徐大焯《燼餘錄》:「興國五年,太宗莫州之敗,賴楊業扈駕,得脫險難。業太原人,世稱楊令公。仕北漢建雄軍截杜使,隨劉繼元降,授右衛大將軍,代州刺使。先是帝岀長垣關,敗契丹於關南,旋移軍大名,進戰莫州,遂為契丹所困。楊業及諸子奮死救駕,使得脫歸大名,密封褒諭,賜賚駢蕃。」 這兩段文字與史實相較有許多錯誤,余嘉錫先生卻由其中看出楊家將故事演化的端倪: 則但與小說合,與宋史雜劇皆不同,此必當時之楊家將評話如此。 鄭騫先生在其〈楊家將故事考史證俗〉一文中,對這兩段文字也有高度的評價,其言: 然楊家將之稱首見於此,故為研究此故事之重要資料。 可見這兩段文字,應保留了部分南宋時期楊家將平話的面貌,同時也凸顯了楊氏父子為國為君的忠勇精神。 另外,宋末元初人羅燁所編的《醉翁談錄》,其卷一甲集〈舌耕敘引?小說開闢〉中的朴刀類有「楊令公」,桿棒類有「五郎為僧」等名目。這兩齣都是南宋小說話本本子,只可惜這兩個本子已經散佚,無法得知其真正內容。但從現存題目中我們仍可發現:於《宋史》的記載中,楊五郎不但沒有因作戰而與家人失散,更沒有上五臺山出家為僧的紀錄。可見楊家將的故事傳至南宋,應已增加了許多虛構的情節。 在與宋同時期的金朝,也同樣存有相關劇目。元人陶宗儀《輟耕錄》列有金院本《打王樞密》一劇。「王樞密」即楊家將故事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