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价手稿与沈三白的身后事
天价手稿与沈三白的身后事追补《浮生六记》 XX年12月XX年的《浮生六记》佚文的一部分,并且,这里面有钓鱼岛归属中国的证明 XX年12月XX年的《浮生六记》佚文的一部分 让大众关注的原因是,据说这里面有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铁证。主办方在拍卖前高调宣布,谢绝外国人参与竞拍。他们的宣传资料称:“这是一部证明、宣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古代名人孤本手稿。” 然而抛开政治话题,这一部分手稿是真是伪,依然未有定论。自从百年前《浮生六记》出版以来,围绕散失两记的寻找、造假和争论从未断绝 起价10万,无人问津 山西古籍商人彭令,高中学历,一口湖南口音,黑瘦矮小 据他说,XX年秋天一个清晨,他在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淘书。在故纸堆里,他找到了一个破烂的抄本,题名为《记事珠》。他觉得抄本的字写得不错,就买了下来 回家之后,彭令发现书中多处落款“溪居士钱泳”。钱泳,清代书画家,《履园丛话》的作者 《记事珠》中所录,是钱泳的杂记、文钞、草稿与信札底稿。其中有一部分题为《册封琉球国记略》,讲述清朝官员册封琉球国的见闻 这些文字并未引起彭令的注意。他只是觉得,如果确实是钱泳所写,那么当是一份值得收藏的手稿。他请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鉴定,辛看完手稿后,写文章说:“检视此书,满纸涂抹圈改,且在多处留有钱氏署名,其为钱泳手稿,自是了无疑义,毋庸再赘予徵考。” 后来,彭令将这本书修整,重新装裱为经折装四册。这时候,他还没有发觉自己手里这一份手稿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在此之前,他还将手稿送到北京,参加中国书店的拍卖会,起价10万元,没有人把它买下来 彭令仔细研读了手稿之后,发现其中一段涉及钓鱼岛:“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这被认为是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的铁证 与此同时,彭令查阅文献,发现钱泳并未有出使海外的记录,而手稿中抄录了同时代文人沈复的身世,以及《浮生六记》笔记。这是否意味着,钱泳所抄录的琉球国见闻,出自《浮生六记》? 130年前残本重现人间 170多年前,苏州依然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丝绸和茶叶贸易繁忙,大大小小的书院散布于城中。某天,在一个偏僻的旧书摊上,一个叫杨引传的读书人翻着成堆泛黄的旧书 一本残破的手稿引起了他的注意 手稿没有署名。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姓沈字三白。手稿记录的是他和妻子芸娘的生活点滴与情趣,生离死别,缠绵哀感。手稿题名《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然而最后两记缺失 书稿中记载,作者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苏州,当时称为长洲。他出身“衣冠之家”,读书但不事科举,习幕经商,也曾卖画为生,浪迹四海。他的表姐陈芸聪慧隽秀,与沈三白两小无猜,年长后结为夫妇。沈与陈芸常常同行同坐,谈诗论文,甚至让妻子穿上自己的衣服一起出游,这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的张狂行径。一年七夕,沈三白刻图章二枚,上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二人各持其一 然而他与芸娘的情投意合被公婆认为是沈三白不求上进的原因,芸娘终于不能得到公婆的欢心,夫妻被家庭逐出。患难相守中,芸娘血疾不愈,在嘉庆八年,即公元1803年春夜病死,死前握着沈三白的手,只断续反复说“来生”二字 这部手稿写于芸娘病死七年之后,作者当时45岁,依然是个落魄的文人。此后下落不明 杨引传带着这份手稿去寻访知情者,但是跑遍了苏州城,没有人知道这部手稿的作者究竟是谁。他给一些朋友看,“皆阅而心醉” 1877年,在当时是光绪三年,杨引传决定将这部残缺的书稿出版。他请自己的妹夫、在香港办《循环日报》的晚清思想家王韬作跋,在上海申报馆以活字印刷出版。残本《浮生六记》在流散数十年后终于重现人间 一桩民国年间的造假丑闻 《浮生六记》在文坛引起了轰动。人们感动于沈陈二人缠绵哀感一往情深的故事,又被书中记载的闲情雅趣、名胜趣闻所吸引。自光绪到民国,先后有十六七个版本印行。人们也逐渐搞明白,沈三白的名是一个“复”字。然而缺失的两记,让人们始终抱憾不已 1924年,著名学者俞平伯点校《浮生六记》,在北京朴社出版,使这部书更加广为流传。俞平伯所赞赏的是沈三白夫妇二人不拘礼教、率真任情的态度,使这部书染上了“迷眩人的魔力” 后来,林语堂将这部书翻译成英文,他在序言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他又充满期盼地写道:“我在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倘然有这福分,或可给我们发现。” 这件事一直有人在做。江苏吴兴人王均卿从光绪末年开始,即苦心孤诣寻找两记散失的文章。XX年的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