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华第一,北大第二》读后(转载).doc
《清华第一,北大第二》读后(转载)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7月06日14:55:45 星期天) , 站内信件 看了澧水兄的文章,不觉手痒,也把自己先前写的这本书的一篇书评贴出来放在这里,识 者哂之。 无知的“知识立场” 徐晋如编著的《清华第一北大第二》终于使经常出现在北大清华bbs上的“校际之争”浮 出水面。具有挑衅色彩的书名明白无误地昭示着编者的立场,徐晋如甚至将北大、清华的 比较上升到所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理论高度,并据此判断两校的优 劣。徐晋如爱怎么看这两所学校是他的事,然而他为了得出他的论断,不惜对(特别是关 于北大的)历史事实加以歪曲、遗漏和编织,互相矛盾的地方比比皆是,没有经过论证的 主观臆断充斥在全书中。这不是对号称站在“清华知识立场”上的徐晋如的巨大讽刺吗? 这实在是万分可惜的事:北大、清华的一百年的校史并不是按照徐晋如的逻辑来展开的。 确实,对北大、清华的风格有种种比较,然而这些比较大多停留在轶事和传说的层面上, 它们大多都是一些无法加以实证的直觉,而且并无强烈的褒贬色彩。然而徐晋如一定要将 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一定要将北大、清华本质化为互相对立的形象,那么他对历史加 以歪曲和臆断正是当然的事。 好,让我们就来从“知识立场”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徐晋如说“正是因为北大有着如此 强烈的追求事功的传统,1949年以前的北大,尽管名师云集,而学生当中成为世界级学术 大师的寥寥无几,1949年以后北大沾了院系调整的光,很多别的学校的学术大师调到北大 ,才造就了今日北大学术的地位。”(第54页)既然名师云集,又为何说北大的学术地位 是沾了院系调整的光?这里面的矛盾暂且不说,我不知道徐晋如所说的“世界级学术大师 ”是个什么规格,如果从两校培养的学生来看,那么冯友兰、罗常培、魏建功、丁声树、 罗尔纲、邓广铭、董作宾等丝毫不弱于清华培养出来的学术大师,徐晋如你不要告诉我你 不知道这些名字,那只能更加暴露你的无知。所谓1949年以后北大沾了院系调整的光,网 上早已有人批驳过了,我不得不再在这里重新说一遍。1955年中国人文学界评选了一次也 是建国以来唯一一次文科院士,其中52年院系调整以前就在北大任教的就有魏建功、向达 、冯至、罗常培、马寅初、汤用彤、季羡林。这里面还不包括胡适、钱端升这样的1948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而清华当时只有冯友兰、金岳霖、陈寅恪三位。院系调整后冯友兰和金 岳霖从清华调入,后来金岳霖又从北大调出去了。不过,看在徐晋如也承认北大在1949年 以前就“名师云集”的份上,在这一点上就不和他纠缠了。 徐晋如又说“我们看蔡元培时期,北大教员可谓人才济济,然而那个时候的学生又有几个 今天成为大师的?”(第97页)我不知道徐晋如是真不知道还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因为他 下面就引了冯友兰的《北大师友杂忆》。冯友兰不就是那个时候毕业于北大的吗?徐晋如 难道忘了傅斯年、顾颉刚、俞平伯、朱自清、罗常培这些名字了吗?又说“与二、三十年 代的北大相比,当时的清华在师资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当时的清华就是能够培 育出超量极的学术大师。”(第98页)国学四导师算不算“师资方面明显的优势?”为了 拔高清华,贬低北大,徐晋如竟犯下如此常识性的错误。徐晋如说“1952年院系调整,建 构了新的北大中文系学术传统的,几乎都是清华人。”(第98页)果真如此吗?1952年北 京大学中文系自己留下来的教授有俞平伯、游国恩、魏建功、周祖谟四位,从清华调过来 的教授有浦江清、吴组缃、余冠英三位,剩下的还有从燕京大学调过来的。且不说原来任 教于北大的唐兰调入故宫博物院。徐晋如所谓新的学术传统,大概指的是王瑶(当时还是 副教授)所开创的现代文学研究。仅以现代文学研究来涵盖整个中文系已属偏颇,况且北 大早在解放前就有冯文炳、杨振声、沈从文等教授讲授新文学,当然作为“北大流浪者” 的沈从文是不入徐晋如法眼的。 徐晋如一会儿说“蔡元培根本就没有完成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而完全依靠他本人的人格 魅力调和鼎鼐。”(第13页)一会儿又说“蔡元培有些不重人格,只看学诣的意味”(第 51页)令人莫衷一是。建议徐晋如先读一读陈平原先生的《北大传统:另一种阐释——以 蔡元培与研究所国学门的关系为中心》(收入《老北大的故事》)那篇文章再来谈论蔡元 培校长。实际上北大1922年在蔡元培倡导下创办研究所国学门早在清华创立国学研究院之 前,虽然没有清华财大气粗,请得动四大导师,但清华国学院走“明星路线”,因人设课 ,更接近古代书院的大师讲学,名师去世后便难以为继;倒是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更重视现 代学术制度的建设,几十年来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参见《老北大的故事》第92页)以后 北大的傅斯年等人创建史语所这一在现代学术史上写下辉煌一笔的学术机构,也与此有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