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汇编.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汇编

* * 第13课 辛亥革命 *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经济基础。 * 1、时代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2、革命条件: (3)思想理论基础: (4)组织基础: (5)军事基础: 3、有利时机: (2)阶级基础: 一、辛亥革命爆发背景: (1)经济基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甲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且力量不断壮大。 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指导思想) *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1、革命爆发( 1911.10.10 ) ⑴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 ⑵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2、高潮(成果) 3、结局: 失败原因、局限性、启示 变局和创举(历史巨变)。(推翻,建立) 性质、内容(每个条款的意义)和意义。 * 三、评价 1、局限性:(两个没有) 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结合刚才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和课本65页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考虑一下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 * 2、进步性(性质,四个方面) 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①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1)政治上 (2)经济上 (3)思想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 封建制度 (核心) 两大成果 20世纪以来的第一次伟大巨变。 (4)社会生活: 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第16课 辛亥革命 1.(2016·北京文综·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 3.(2015·海南单科·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 1.清末“新政”(1901——1911) 目的: 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立宪派、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1901年,清廷宣布实施“新政”。 内容 改革官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编练新军,淘汰绿营;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等。 评价: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利于工商业发展、西学和民主思想的传播;新军的发展于清朝统治愿望相悖;袁世凯势力乘机崛起。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 2.预备立宪(1906——1911) 目的: 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过程: 1905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6“预备仿行立宪”——1907资政院——1908《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22省成立资议局——1910缩短预备立宪期为5年——1911成立责任内阁 评价: 借“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维护清朝统治;结果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化,部分立宪党人倾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同时清末新政的实施、各地资议局的设立等,为中国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做了一些准备。。 * 兴中会 同盟会 建立 1894年 檀香山 1905年 日本东京 纲领 驱除鞑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