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一轮必修二专题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ppt

2015届高三一轮必修二专题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届高三一轮必修二专题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经济成分;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原因: 2、表现:;消极: 导致大量农民、手工业者破产,阶级矛盾激化;中国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加剧了中国的贫困落后。 积极: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市场、劳动力、资本条件。;(2014?江苏卷)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象征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2014·山东卷)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二、洋务运动 1、时间: 2、背景: 3、目的: 4、旗号: 5、指导思想: 6、代表人物: 7、性质: ;8、实践: 9、结果: 10、失败原因: ;企业 ;①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 ②培养了技术人才和工人 ③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⑤进一步瓦解封建自然经济 ⑥是中国近代化(经济)的开端;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化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主要表现在:;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2014?浙江卷) 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2012年全国文综卷1)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从实力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013年北京高考18题)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014?北京卷) 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节选)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2013年浙江高考38题)(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节选)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